数字素养培养如何融入师范生课程体系

  2022年我国全面启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数字技术之间的桥梁和深度融合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动力,其数字素养关乎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师范教育是教育的“母机”,是教师的摇篮。它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提供系统培养,是其职业发展的起点。提高师范生的数字素养,不仅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而且有助于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有助于我国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因此,师范教育建立健全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体系,树立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理念,提升数字化教育的意识、知识与能力,明确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描述了我国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数字素养框架,为培养新时代具有较高数字素养的师范生提出参考依据。师范院校需要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五个维度提升师范生的素养和能力。师范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师范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建设。其中,课程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载体,师范院校需要建设师范生数字素养课程,以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针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我国师范教育已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始了学生数字化素养培养的探索。如开设信息素养通识课、信息处理课程,并有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学生根据专业要求学习编程语言,包括python、Java、C++、C、Fortune等;在部分高校最新版培养方案中,根据国家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师数字素养的要求,增加了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和大数据伦理方面的课程,培养师范生逻辑思维、计算思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素养。针对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开设师范生数字素养提升课程的现状,笔者认为就课程建设方面,师范类高校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制定培养师范生数字素养的正式课程计划。根据国家数字化建设和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规划,依据《教师数字素养》、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借鉴国外的经验,基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师范院校制定培养师范生数字素养正式课程的计划。二是构建与师范生学位挂钩的数字素养能力课程认证体系。数字素养已成为教师的“必修课”,然而数字素养涉及数字化意识、技能等多个方面,较难通过一两门课完成整体素养的提升。因此,师范院校需要根据师范生培养目标,设计一系列课程,综合培养师范生的数字素养。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学习,最终通过数字素养能力认证,获得学位。三是强化师范生数字素养提升课程的育人属性。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师范教育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的“四有”好老师。在建设培养师范生数字素养提升课程时,要强化课程的育人属性,合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师范生的师德素养与教育情怀,坚定师范生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四是开设新数字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和实践课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为载体,助力教学的变革和创新。教师队伍需要了解这些数字技术以及其与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内涵,并掌握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目前,我国师范院校较少开设面向全体师范生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数字技术及与教育融合的课程。为了适应未来教育的要求,应当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课程,加强师范生对新数字技术的认识,培养其逻辑思维、计算思维,数字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等能力。五是增加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和跨学科教学方面的课程内容。《教师数字素养》中“数字化应用”一级维度下“数字化协同育人”二级维度中包含“学生数字素养培养”三级维度,它与其他维度关注教师自身数字素养和技能不同,它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的能力,以及计算思维和数字责任感。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数字素养时,需要具体细化其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要求,需要在课程中增加培养学生数字素养能力的教学内容。培养师范生数字素养面向全体师范生,因此,非计算机类师范生掌握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能力,需要一定的跨学科教学能力,以实现本学科核心素养和数字素养的双重培养。培育师范生数字素养,是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必然要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我国师范类高校应抓住发展机遇,顺势而上,积极探索适应数字时代教学育人需要的师范教育课程,提升师范生数字素养,助力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作者:赵佩 赵瑛单位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