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机成瘾怎么办

  手机在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广大家

  有学童的家长带来了无穷的育儿烦恼,孩子从对手机一无所知到上瘾痴迷,且对手机功能的开发利用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步,有的孩子对手机的痴迷到了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程度,不给手机哇哇大叫,要出手机哇哇大闹。然而,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成才,显然手机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在解决此问题之前我想先问家长朋友们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手机是孩子的吗?或家长给孩子买过手机吗?

  第二个问题:孩子天生就会玩儿手机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国学里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自己身上。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下面我再谈谈如何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瘾的问题。

  一、手机第一次在孩子面前出现的时候

  父母要向孩子大大方方的正式介绍一下手机的功能与价值,让孩子正确的认识手机的价值功能,进行一下手机科普也是不错的,而不是刻意隐瞒、回避手机的问题,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神神秘秘和鬼鬼祟祟,否则更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1,家长在购买回新手机的时候要向孩子科普一下手机在我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手机的信息沟通功能和学习功能,尽量弱化手机的娱乐消遣功能。

  2,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大大方方的正确使用手机的积极正向功能,而不是刻意回避。你越回避,孩子的好奇心越强,就像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亲近互动一样,夫妻双方拥抱和依偎是不必回避孩子的,因为这是正向积极的爱的表达方式和激励作用,但更加深入亲昵的表达就需要回避孩子了,就像我们使用手机一样,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收款转账都可以在孩子面前大大方方的操作,包括学习更加需要在孩子面前展现。但如果你用手机去刷视频看抖音就要回避孩子了,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高度的兴奋,这将是对孩子非常负面的强化作用。

  二、当孩子对手机没有产生兴趣的时候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刻意强调手机的功能,即便是正向积极的功能,因为我们不能刻意去引起孩子对手机的有意注意和兴趣。家长此时在孩子面前要用手机的正向积极功能。

  三、当孩子对手机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甚至依赖的时候

  尤其是孩子对手机里快手抖音之类的娱乐消遣类短视频或手机游戏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到了欲罢不能的时候,家长可要费一番功夫了,因为此时的孩子已经被手机里精彩纷呈的声像画面深深吸引甚至产生了手机瘾。此时的父母应该这样做:

  1.在孩子要手机看视频之前要提出时间要求,一次时间不要超过五分钟,因为时间长了一是严重影响孩子的视力,二是更容易让孩子对手机产生高度依赖,三是严重影响孩子自制力的发展,时间到了孩子要主动交回手机,否则就不同意给他。如果孩子到时间不交回手机,父母就要强行收回,如果孩子因此哭闹,父母不要去哄更不要妥协,而是用淡定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直到孩子停止哭闹的时候,再心平气和的给他讲道理,告诉孩子一定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否则会付出相应代价。

  2.家长给孩子找视频的时候要找一些科学探究、手工制作、艺术表演之类的短视频,时间不要超过五分钟。切不可随意找一些无趣搞笑娱乐消遣累视频,更不要找一些消极低俗危险性取向的视频,否则会对孩子产生消极误导的作用。

  3.父母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看消极的娱乐消遣短视频,要做到以身作则榜样师范。

  4.为了让孩子尽快脱离手机的影响戒掉手机瘾,家长一是要有意在孩子面前多看书多交流多学习,二是要尽量表现出学习看书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并且能够让孩子注意到,父母双方还要在孩子面前经常交流学习看书的心得体会,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让孩子知道,生活中除了手机还有许多比手机更快乐的东西等着你去探索发现,尤其是学习看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体验是别的方面不能比拟的。

  5.父母双方也可以在孩子面前做一些互动游戏以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对父母的游戏产生兴趣,父母应不失时机的邀请孩子参与进来,让孩子充分体验游戏、亲情和爱带来的快乐远比手机带来的要多的多。

  6.鼓励和带领孩子走出户外,走向大自然,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感知大自然的变化,感知春去冬来一年四季,看日月星辰气象万千。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育。自然和社会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7.建立必要的家庭规则。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规则对于人、家庭、社会是多么的重要。2—3岁是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规则教育的黄金期。适宜和渐进的规则教育不仅对于孩子生命健康安全是一种保护作用,而且对孩子今后的交往、合作等社会性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发展作用。在孩子初次接触手机的时候,就要给孩子就使用手机的时间、方式、内容等制定必要的规则,规则是习惯的基础,规则有了依赖自然就没了。

  8.代币制。代币制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对于已经产生手机依赖的儿童是非常有效果的。比如:孩子今天少看手机五分钟,家长就给孩子一个代币(卡片或其它标志物),少看十分钟就给两个代币,如果一天不看手机就给五个代币,每30个代币(数量家长自定)可以换取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其他自己喜欢的事或物,这样持续强化日积月累,孩子就会消除对手机的依赖,同时向积极有益的兴趣习惯培养过度。

  9.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中培养和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自然的必要条件。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米歇尔在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在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时候,家长不妨使用延迟满足效应来缓解或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在延迟满足过程中,家长可以创造一些诱发和培养孩子积极的兴趣和潜能的互动参与活动,借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直至减少和消除孩子对于手机的依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