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花40亿全盘学习IBM,却唯独这点没采纳

  

  内容来源:量子教育的精品课程《华为的绩效理念:企业绩效管理之道》。

  课程老师:徐力,08年华为绩效管理变革推动者。

  大家好,我是徐力。今天我们来聊聊绩效管理。

  大部分企业都会做绩效,但很少有HR会考虑,绩效管理的绩效是什么。是提升管理效率,还是降低用工成本,亦或者优化价值分配?

  每个企业做绩效管理时都会有自己的考量,但很多绩效管理其实做得并不好。

  看似面面俱到,其实并不聚焦,绩效管理的效率也不高。

  今天,我们以2008年的华为绩效变革为例,分享一下如何给绩效管理做减法。

  1、IBM-结果+行为

  1996年,华为引入了IBM的管理变革,人事考核也变成了IBM的PBC制度。

  IBM认为,PBC制度下的绩效,实际上就是结果+行为,目的是用于整体的资源分配。

  IBM当时还介绍了WET模型(W即win,赢得承诺,E即Execute,执行的承诺,T即Team,团队的承诺)。

  WIN实际上是结果,结果要靠行为保障,行为包括个人行为和团队行为,也就是执行的承诺和团队承诺。

  用一句话表述就是,员工的绩效就是用正确的行为达到或超越组织所需要的结果。

  大家觉得这句话有没有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我们要用正确的行为拿到正确的结果,这跟IBM 的定义非常相似。

  但如果企业要采用这个定义,员工一定会向他的主管问两个最关键的问题。

  第一,正确的行为由谁来定义?第二,正确的结果由谁来定义?

  这两个问题,他的主管是很难回答的。结果就是层层上推,最终由最上层的人来解答。

  在IBM,所有的流程都非常规范,标准化、体系化做的比较好,因此比较适合这个定义。

  一般来讲,这种绩效定义比较适合X型人组织。比如生产型企业,企业会有明确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也就是正确的行为,来规定每一步应该怎么做。

  X型人组织,出自美国管理大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的“X--Y”管理理论。X型人,指的是假设人都是天生不喜欢工作的,没有雄心壮志且害怕担责;Y型人,指的是假设人的本质并不讨厌工作,适当的条件下,人不仅愿意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感。

  组织要求的结果就是根据SOP行为产生的六西格玛(一种改善企业质量流程管理的技术)的衡量结果。

  如果员工没有达到六西格玛,企业就会追溯行为,分析员工为什么没有达到。

  

  但X型人组织并不适合华为。华为要的不是听话的员工,而是希望员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

  2、杰克·韦尔奇-领导与激励

  因此,华为后来又找到了另外一家传奇公司的传奇CEO——通用电气的总裁杰克·韦尔奇。

  他认为,绩效并非是使员工达到组织所期望的结果,而是使员工出于自身意愿,付出超越职责的努力。

  这句话很含蓄,但却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绩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通常,我们认为员工工作就需要努力,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成果。

  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员工来工作了,就一定会努力吗?躺平的员工似乎不在少数。

  努力就一定有成果吗?同样是代码,有人写了1万多行,结果还不如别人写几百行的执行效率高。

  华为把非常努力工作的员工,不管有没有成果,都称为“雷锋”。

  而把持续努力,且在工作上有成果,能够引导项目进展的员工称为“奋斗者”。

  华为提倡的分配理念叫“不让雷锋吃亏,激励奋斗者”,这其实也符合杰克·韦尔奇领导与激励的绩效理念。

  

  管理者的作用不是自己冲锋,而是激励自己的团队。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终究有限,必须要培养下属。如果10个下属里面有2个成为奋斗者,8个成为雷锋,那么团队的战斗力肯定不是管理者一个人能比的。

  而绩效管理,就是管理者激发团队的工具,让下属在本职岗位上付出超越他们职责的努力。

  因此,杰克·韦尔奇领导与激励的绩效定义,比较符合Y型人组织,也跟当时华为的研发氛围比较契合。

  很多企业做绩效管理时,常常错误地认定了企业的类型。

  比如一个研发型的企业,明明属于Y型人组织,但老板却认为要加强员工管理,所以制度非常多,连上下班打卡都要求很严格。

  这其实不适合塑造良好的研发氛围。因为管制力过强,不利于激励员工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所以,如果企业要做绩效管理,首先要确定企业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组织,绩效管理所适用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

  除了找到适合的绩效定义,在绩效变革过程中,华为还减掉了很多东西。

  1、减掉smart化

  smart原则大家都很熟悉,但其实很多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对工作并没有作用,甚至有的还跟工作目标背道而驰。

  所以,smart原则就是华为下手的第一个目标。

  首先,我们来看工作目标。

  目标究竟由谁来定,又如何评判目标呢?

  目标管理里有一句话:我们不是先有工作再有目标,而是先有目标再有工作。

  因此,华为觉得目标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它是否有价值。

  当时,华为整个变革团队是由PL(项目组长)、部门主管以及HR三方共同组成的。

  这三方对“价值”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PL认为话,绩效管理的价值就是把项目做好。

  部门主管认为,绩效管理的价值不光是把项目做好,还要把员工的能力培养起来,持续地做好。

  而HR认为它的价值是能够让大家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份工作的价值看法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下面有三张纸币,如果你只能选一张的话,你会选哪一张?

  

  第一张是大家常见的100元;第二张也是100元,但不太常见;第三张是1000元,但假的比较明显。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一张,因为它可以用来消费。

  而第二张100元实际上是限量发行钞,有收藏需求的人会选择。

  而第三张是假钞,如果你是老师,要教学生如何鉴别假钞,那就会选择这张。

  所以,我们选哪一张,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它的价值判断。

  现在很多企业定目标喜欢用smart原则,但其实smart原则只是一个固定的、制式化的描述工具,是无法描绘价值的。

  如果用smart原则,所有员工的目标到最后都会变成Achievable(可达成的)。因为这样,能让员工的利益最大化。

  可这样一来,目标的价值就是变成了对员工的价值。

  所以,当我们在做目标描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对价值有一定的共识。

  也就是说,对目标来讲,smart化与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没有必要为了smart化要求员工把一个工作拆成 N 个工作,这种片面化的指标是没有意义的。

  2、目标分成3个标准

  价值的关键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对谁的价值,第二个就是价值是什么。

  从整个目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第二个,价值是什么,大家认为的不一样。

  从最原始的角度来说,大家认为目标的价值可能都是为了工作,毕竟是要先有目标才有工作,但是每个人对工作的理解也不一样,以至于后面大家对目标的价值认知产生了偏差。

  所以,企业最重要的是让员工产生共识,明白这个目标的价值是什么,这个价值是对谁的。

  因此,华为当时就约定了两个价值,第一个,是对客户的价值,第二个是对公司的价值。

  这两个方向实际上就代表了两点。

  ①达标

  第一点,华为所有的产品都是需要客户买单的。

  因此,做出来的东西,必须要达到客户交付的标准。只有满足客户的标准,客户才会愿意购买你的产品。

  

  ②优秀

  第二个,客户没有选择吗?市场没有竞争吗?

  要知道,2008年,华为连业界老二的位置都没有坐稳,在各个领域都面临着一堆竞争者。

  所以对华为来说,要在竞争中成为客户的选择,就必须要超出友商。

  在竞争中超出友商,成为客户选择的标准,就叫优秀。

  而如果要达到优秀,员工就不能只拘泥于自己的工作,还需要考虑行业内友商在做什么,友商比自己优秀的地方是什么?

  在跟友商比拼的时候,有哪些地方能够超出友商,更贴合客户需求,能让客户一下子选择自己。

  达标和优秀,就是我们当时讨论出来的价值标准。达标就是满足向客户交付,优秀就是要超出友商。

  ③卓越

  后来,华为又加了一个标准叫卓越。

  起初在跟研发部门讨论时,我们是比较排斥这个标准的。因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跳一跳,而是要用力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

  但实际上项目组有自己的解读。他们觉得,很多员工是有巨大潜力的,他们不仅能够兢兢业业的工作,而且拥有远超常人的聪明才智。

  这些人可以影响到整个团队的编程环境,甚至于还能拿出很好的方案,影响产品的走向。

  如果能够发挥这种聪明才智,那员工的表现就远远超过了前面优秀的标准。

  比如,在设计芯片时,大部分人考虑的是芯片的功耗、运算速度,但有部分人却能站在更高维度,考虑到芯片结构的一致性、可复用性。

  在企业里,总有一些人在行业以及自己的工作上,看得比别人要更深远。

  因此,我们后来加了卓越这个标准,给有这样能力的人一定的空间。

  3、去掉行为与价值观

  大家看到的中间这一部分,是行为和价值观。这一部分也是在后来不断讨论的过程中加入的。

  

  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很多,但如何能够促进整体的交流,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呢?

  当时,华为内部就开始总结这一部分价值观,一共有6项。

  ①成就客户

  成就客户,跟达标标准类似。对华为来说,尤其是在实行IPD流程以后,满足客户需求,就成了华为发展的主要方向。

  ②艰苦奋斗

  当时,华为在技术和市场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甚至由于本身起步较晚,是处在被各大国际友商围剿的过程中。

  对华为来说,只能鼓励员工艰苦奋斗,发挥自身资源拿下客户。

  ③自我批判

  自我批判是华为一直提倡的一点,努力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刻地去改进自己。

  ④开放进取

  ⑤至诚守信

  ⑥团队合作

  为什么要有这个呢?

  因为,在企业内部,不同的团队,工作性质是有一定差异的。

  举个例子,开发跟测试实际上就是互相矛盾的。开发希望,自己开发出来的产品在测试时最好一次性通过。

  但对于测试来说,就是要严格把关,最好是能把产品里面所有的bug全部测出来。

  因此,不同的团队应该有自己的团队倡导,而团队之间要共同奔着成就客户的标准去做,才能保障产品和项目的质量。

  所以,要达到客户满意的交付标准,是需要在一定的行为规范下来进行的。

  但是,价值观与行为部分,只是在公司层面进行了统一描述,并没有加入到绩效管理上。

  也就是说所有绩效评价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只看员工目标的达成情况。

  因为客户的需求随时在变,达成需求的方法就要随之改变。

  因此,公司层面把方法约定下来并没有意义,员工只要奔着统一的目标和价值工作其实就可以了。

  4、去掉自评和评分

  除了去掉所有的方法以外,我们还要求员工的业务目标要尽可能地减少。

  因为,在一个完整的绩效周期里,员工能做成三件事,比做满几十个KPI更有意义。

  对于员工来讲,业务目标就是业务目标。业务目标承袭于团队,不要过度分解,也没必要去堆积指标,我们也不看员工的指标。

  员工只需要把价值描述清楚,然后专心致志的做好关键的事情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我们也去掉了员工的自评和评分。

  

  很多企业现在还要求员工自评,华为之前也是这么操作的。在启动绩效评价之前,先要求员工自评,自评以后汇总给主管。

  但是,有哪个员工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好呢?

  自评,顶多反映出了员工对工作的自我认知。而评价实际上是管理者的事。

  你有见过考试完了以后,老师不改试卷,让学生自己来改的吗?这样改出来的试卷,真的符合真实水平吗?

  而管理者的习惯是什么?用KPI评分。

  所以,我们把评分也去掉了,要求管理者根据员工目标的实际执行结果给出评价。

  没有评分,管理者就没法直接算出分数。因此,管理者只能平时多观察员工的绩效记录,根据STAR模型自己记录员工在这个项目中做出了哪些贡献。

  

  5、去掉员工成长目标

  随着工作的推进,项目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员工就需要个人成长。

  我们一开始还讨论过,个人成长部分要不要纳入员工的考核项,否则员工是很难主动学习的。

  最后,我们还是没加。我们认为,员工的个人成长应该体现在他的目标达成上。

  员工的考核项应该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业务目标。

  但是,我们把这项指标纳入到了管理者的考核当中。管理者必须要告诉员工,在你的技术路径上应该怎样去做,有哪些知识点,将来希望你在团队里成长为什么样的角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