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稿一半文字写领导,在为谁“消灾”?

  昨日,河南媒体对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被网友大量转发,网友总结称,该报道共1300字,提及领导的字数600字,含16位领导,其中有1134字为表扬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没有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的名字。(来源:新京报)

  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可谓是煞费苦心,既要保证领导“一个都不少”,还要遵守改文风的字数规定,从纯文字角度来讲,这是一篇高质量的新闻范稿。但从实质意义方面看,却是一篇领导喜欢、群众反感、行业不耻的“舆情放大文”,对事故舆情的处置是在帮倒忙。

  作为党报要闻报道的记者,笔下怎么写其实是惶恐和不安的,既要报道新闻事实,又要照顾领导感受,确实很为难。因此,我们不怀疑记者的水平,但却要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一篇千字稿的要闻报道,把16名领导“摆”了进去,其本意是想替领导“消灾”,不成想反而摆了领导一道。

  对于安全事故的问责,是政府问责中最为严格的条款,负责安全工作的领导和干部可谓是战战兢兢,不少干部为躲避问责的“飞来横祸”,在安全督促检查的日志、记录、档案、报道上做“文章”,每查一处都要留下“到此一游”的字迹和证据,以备急时所需。有的不管安全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安全整改工作是否到位,认为“我提醒了”、“我指出了”、“我干预了”就能逃脱问责。

  由此看来,对“千字稿一半文字写领导”的理解,也就合情合理了。新闻报道把领导“摆”进去,一方面表明领导对这起安全事故很重视、在现场,另一方面也在为领导“到此一游”写下一笔、留下纸墨,为可能到来的问责提前“消灾”、打下伏笔。

  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为领导减轻被问责做铺垫,但就算相关领导摆脱了被问责的烦恼,就真的能做到“问心无愧”吗?安全工作就真的“高枕无忧”了吗?事故亡者就真的可以入土为安了吗?事故家属就真的能“心平气和”了吗?

  安全责任重如泰山,如果只是落实在报纸上、到位在报道上,或者把避免被问责、把如何保官帽,当作工作的出发点,社会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安全,干部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平安”! (中国台湾网网友 匐茎)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