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准备着!你不得不知道的少先队小知识(二)

  原标题:时刻准备着!你不得不知道的少先队小知识(二)

  

  

  

  还记得第一次佩戴红领巾时激动的心情吗?

  还记得第一次敬队礼时

  庄严的气氛吗?

  还记得第一次唱响少先队队歌时嘹亮的声音吗?

  这些光荣的时刻,

  你一定铭记于心。

  

  那么,你了解它们的来历吗?

  

  红领巾

  

  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苏联莫斯科诞生了。刚成立的少先队,没有特殊的标志,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建议共青团给少先队员们设计一种特有的标志。在一次接受新队员的大会上,来参加会议的先进女工把自己的红色三角头巾解下来系在少先队员的脖子上,勉励他们说:“戴着它,别玷污了它!它的颜色是同革命战旗一样的!”红领巾就这样诞生了。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所以每个少先队员都要珍爱自己的红领巾。

  要学会端庄地佩戴红领巾,保持红领巾的整洁,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红领巾的荣誉,不断为红领巾增添光彩哦!

  队 礼

  

  少先队的队礼是右手五指并拢,高举过头。它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队礼的标准动作:

  1.立正,身体挺立,两眼平视前方,双手五指并拢紧贴身体两侧。

  2.行礼时,右手手臂由自然下垂状态,经上衣中缝平面向上,手臂自然弯曲,到达标准位置后中止,成规范的队礼姿势。

  要求:

  1.右手五指并拢斜后向上,大拇指不可与四指分开;

  2.手掌与小臂成一直线,不可将手掌心翻出,掌心方向向左成45度;

  3.臂肘压向肩外,将头、脸、肩露出,上、下臂夹角为100度;手肘与右眼角平高。

  4.身体立正,眼平视,手举的高度,以眼睛平视望不见手掌为宜,但手掌不宜过高,五指与头顶距离以一拳为宜。

  少先队员在升、降国旗、出、退队旗、拜谒烈士墓、献花、接受奖励等场合要敬礼。

  敬礼时距对方约两步,立正时方可行礼。神情要庄重、严肃、有精神,动作要标准。

  队 歌

  

  中国少年先锋队,历史上曾有两首队歌。1949年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中国少年儿童队”诞生。1950年4月,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被定为少儿队队歌。1953年8月21日,由于“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儿队队歌也同步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978年,在筹备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共青团中央根据各地反映,将电影《英雄小八路》主题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一决定在同年10月召开的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中全会上通过。

  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是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

  这首歌旋律高亢,充满革命激情,于1980年被评为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在我们少先队光荣的历史丰碑上,镌刻着一批少年英雄的名字,他们的英雄事迹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芒,成为我们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

  

  朱长林

  

  朱长林,籍贯不详,上海祥生船厂的劳动童子团团员。1927年2月中旬,北伐军占领杭州逼近上海,上海工人决定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为了宣传工人罢工和武装起义的重大意义,根据上级指示,朱长林和小伙伴们在英美烟厂门口贴标语、撒宣传单和演讲宣传时不幸被捕。在敌人严刑拷打下他没有透露半点党的机密。第二天被敌人杀害并悬头示众。朱长林是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少年英雄。

  张锦辉

  

  张锦辉(1915年——1930年),女,福建省永定县人,共产儿童团员,宣传革命的红色小歌手。她13岁参加了共产儿童团,打土豪分田地,站岗放哨,给红军家属干活。她参加了溪南苏维埃政府领导的宣传队,用歌声唱出穷人的仇、地主的狠,用歌声告诉乡亲红军和赤卫队打胜仗的消息。1930年初春,一次群众大会遭到敌人偷袭,她不幸被捕,受尽了各种刑罚,仍然坚强不屈。农历4月18日,敌人把她押到集市示众,她毫不畏惧,毅然高声唱道:“共产党万年坐天下,反动派总是不久长。”敌人要对她下毒手,她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15岁的张锦辉光荣牺牲了。

  王 朴

  

  王朴(1929——1943),男,河北省完县人,儿童团长,抗日民族小英雄。他从小参加抗日斗争,站岗放哨,送信带路,拥军优属,11岁被选为儿童团长。1943年5月7日那天,日本鬼子进山扫荡,他和乡亲们被围,鬼子威逼群众说出八路军的机器、枪弹埋在什么地方,还说:“谁说出来有重赏。”王朴放声高喊:“爷爷、奶奶、婶娘、大娘、儿童团员们,咱们宁死也不当亡国奴,千万不能告诉敌人。”并带领儿童团员们背诵起“抗日公约”。当敌人下毒手时,他带头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枪响了,他和100多名群众英勇地牺牲了。

  刘胡兰

  

  刘胡兰(1932年——1947年),周西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刘胡兰参加了儿童团。抗战胜利后,14岁的刘胡兰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的秘书和区妇女救国会干事,她在村子里办学校教妇女识字,组织妇女给八路军做军鞋、护理八路军伤员,样样工作干得都很出色。15岁时,组织上批准她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1947年1月12日一大早,国民党反动派阎锡山的“复仇队”进了村,把刘胡兰和全村的男女老幼都赶到了村头大庙前的广场上。由于叛徒出卖,刘胡兰被敌人认出来。敌人逼问刘胡兰说出八路军和村干部的情况,刘胡兰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敌人要刘胡兰投降,刘胡兰却坚定的回答:“宁死也不投降!”最后英勇就义在敌人的铡刀下,时年15岁。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

  刘文学

  

  刘文学(1945——1959),男,四川合川县人,英雄少年、中国少年先锋队模范队员。他出身贫苦,珍惜新中国给予他的学习机会,上学不久,就加入了少先队。1959年11月18日晚,当他发现地主分子在偷摘人民公社的作物时,为了捍卫集体利益,勇敢地上前制止。在地主分子的各种诱惑和威胁面前毫不动摇,不顾个人安危,与地主分子展开了英勇搏斗,但终因年幼体单,惨遭地主分子杀害,年仅14岁。刘文学英勇牺牲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各地,全国的少年儿童都感到无限悲痛。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少年儿童,以他为榜样,在全国开展了“学习刘文学,做党的好孩子”活动。

  韩余娟

  

  韩余娟(1971——1983),女,江苏宿迁县人,舍己为人的小英雄。她连续几年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做好事,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本村70多岁的孤寡老人傅奶奶。1983年8月14日夜,傅奶奶居住的房顶水泥檀条断裂,在房屋倒塌的危急关头,韩余娟临危不惧,用力把傅奶奶推到墙边的安全地方,就在这时,房顶塌了。韩余娟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老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了抢救傅奶奶,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表彰韩余娟的事迹,团中央授予她“舍己为人小英雄”的光荣称号。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涌现出一大批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坚强勇敢、勇于救人的少年儿童。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老师和同学,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和可贵的爱心,体现了当代未成年人的优秀品质,感动了全国人民。为了大力表彰灾区少年儿童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质,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激励广大未成年人奋发向上、健康成长,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组织开展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经群众推荐、审核上报、发布事迹、公众投票和综合评定等程序,林浩、马健、王波等20名同学荣获“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

  

  除了他们,还有郭滴海、严锡祥、姜墨林、李克元、岳云贵、张高谦、努尔古丽、黄淑华……许许多多的少年英雄, 用他们的感人事迹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树立了榜样。一曲曲英雄赞歌荡气回肠,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光耀中华!

  

  红色旗帜,高高飘扬。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星星火炬,指引方向。

  勇敢追梦,实现理想。

  我,就是光荣的少先队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