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退休教师带你回味儿时快乐(图)

  三峡晚报讯三峡晚报讯 核心提示

  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孩子远离跳皮筋、丢沙包、跳绳等传统游戏,而是宅在家里,沉迷于“植物大战僵尸”、“疯狂的小鸟”等电子游戏。

  曾几何时,孩子们用橡皮筋编绳,用沙子缝沙包,围在一起玩的场景,令许多成年人怀念。但如今,孩子很多时候独自对着一部智能手机、IPAD或电脑,玩几个小时也不跟旁人说话。

  为了挽救已经消失的儿时民间游戏,宜昌市六中退休教师彭翔华翻阅大量的旧书,“扒出”了153种民间游戏,已经编辑成书,并有望出版。25日,记者采访了彭翔华,在翻看他《武汉儿童游戏与游戏歌谣》(初稿)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当年那无忧的时光。

  退休教师编撰17万字的民间童谣

  刚刚退休的彭翔华,祖籍武汉汉口三皇街,1971年来到宜昌定居。虽然在宜昌生活了40多年,但彭翔华仍说着一口地地道道的武汉话,对江城的眷恋有增无减。他说,这么多年,最难忘的就是奶奶坐在小巷里念的上百首童谣。

  “现在常常听见一些孩子唱口水歌,念垃圾童谣,但经典传统童谣却鲜有耳闻。”在学校工作多年的彭翔华,深知一首好的童谣,不仅能传唱多年,更能给孩子们带来正能量。

  为此,他从2009年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搜集身边的童谣。他将儿时唱过的、听过的歌谣变成文字,上门找老爹爹老婆婆“索”,还到档案馆和图书馆,翻看关于童谣的史料。不仅如此,彭翔华还在朋友的帮助下,花费数千元从网上淘来一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书、史料,全身心的投入到《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的整理、构思、撰写、修改过程中。

  经过三年的努力,彭翔华整理出版了《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共选注武汉民间童谣449首,合计近17万字。记者在这本书中看见,如“甩,甩,铁李拐,铁,铁,包老爷,包,包,红大虎椒,红,红,赵子龙,赵,赵,罩花轿,花,花,弹棉花……”等童谣,不仅有着浓郁的地域民俗特征,还蕴含着特有的风土人情。

  “虫虫飞”源自光绪年间

  童谣搜集出来了,那什么时候唱呢?彭翔华说,他想起小时候都是边玩游戏边唱童谣,就萌发了搜集民间游戏的念头。在搜集过程中,彭翔华发现不少游戏都是“古董”级的。

  他告诉记者,至今宜昌一些老人在逗婴儿时都会玩的“虫虫飞”手指游戏,其实是源自光绪年间。当时北京一位叫何德兰的美国传教士编撰了一本名叫《孺子歌图》的童谣集,选登了当时在北京流传的一百多首童谣,其中就有《虫虫飞》。后来经过口口相传,传到了全国各地。

  还有,很多家长爱和孩子玩的 “打哇哇”,最早记录在1593年明人吕坤编辑的中国第一本儿歌集《演小儿语》中,距今有400多年历史。

  彭翔华告诉记者,除了这些游戏,如“过家家”、“编花篮”、“坐轿子”等全省“通玩”的游戏外,还有宜昌特有的游戏,就是“猜中指”。这个游戏被记录在《中国民俗大系·湖北民俗》中。

  彭翔华在演示民间游戏“虫虫飞”。

  本报记者汪蕾 摄

  让孩子从回归传统游戏开始

  记者注意到,彭翔华对每一个民间游戏的介绍非常详细,不仅有历史出处,还有详细的玩法,配以有趣的童谣,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玩一玩。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气力来为民间游戏出书?彭翔华说,虽然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老师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但和民间游戏相比,有很大区别。

  民间游戏是孩子们自学的,不是老师教的;是孩子们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不是老师安排的“被游戏”;民间游戏很朴素,有时是孩子自己做的,连手指都能作为游戏道具,不需要昂贵的游戏用具。

  “现在的教育最缺乏的是自我教育而不是文化知识。”彭翔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民间游戏重回孩子的生活。据了解,武汉已有著名画家表示愿意为此书中每首歌谣和游戏配画,使其生动形象。全书定稿后也有望出版发行,与广大读者见面。

  城区一位幼儿园园长表示,传统游戏不在少数,只需加以现代开发以适应新时代小朋友的兴趣,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她希望能在自己的幼儿园推广这些传统游戏,教给孩子们怎么玩、怎么制作材料。

  家长孟女士也非常赞同这一做法。她说,传统游戏玩的是人与人的游戏,从小练习如何与人和睦相处,而现在的孩子是 “人机游戏”,缺失了与同龄人快乐的心灵沟通,所以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不妨从回归传统游戏开始。

  本报记者汪蕾 实习生牟雪莲 付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