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卫故事”征文活动开始啦!

  说起爱国卫生运动

  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

  但如果说起卫生大扫除、

  灭四害、五讲四美

  也许会勾起一代人的回忆

  爱国卫生运动起源于1952年,是在我国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卫生工作形式,是增强社会卫生意识,消除危害健康因素,改善环境,除害防病,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卫生素质和健康水平的社会性卫生活动。

  我国爱国卫生运动从兴起之初,就带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是党和政府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是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

  由武汉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和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发起

  “我的爱卫故事”有奖征文

  征文要求:

  稿件可以写人,也可以记事。写人,故事主角应为爱国卫生运动一线工作者;记事,重在呈现不同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生动场面,自己对“爱国卫生运动”的真实体验和深刻感受。欢迎来稿作者提供相关老物件、老照片!

  征文时间:

  即日起截至4月30日。

  投稿邮箱:

  whanaiwei@163.com。

  评选方式:

  我们将从投稿中择优刊登在“武汉爱卫”媒体矩阵和武汉晚报微信上,并从中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3个爱卫故事,制作图文在长江日报微信发表,并为获奖者颁发奖品。

  【延伸阅读】

  爱卫70年,经历过这些大事件

  回顾历史

  我国爱国卫生运动

  在不同时期有着

  不同的工作重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很差,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以讲卫生、爱清洁、灭“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有力地清除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初步改善了城乡卫生面貌,基本控制了疫病的流行,振奋了民族精神。

  各地以除“四害”、讲卫生、整治环境为重点,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有效控制了鼠疫等急性传染病流行,大幅改善了群众健康状况。

  改革开放时期:

  “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被写入宪法,确立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各地深入推进“两管五改”工作,广泛开展“五讲四美”和“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人民文明卫生素质得到提升,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向绿化、美化迈进一大步。

  上世纪90年代:

  全国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把公共卫生、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城市管理等社会卫生问题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并制定出科学指标,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进入21世纪:

  各地广泛开展“三讲一树”活动,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三清三改”环境整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救灾防病行动,有效防控非典型肺炎、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确保了重大自然灾害“大灾之后无大疫”,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顺利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

  爱国卫生运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爱国卫生工作以健康城镇建设、卫生城镇创建、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厕所革命”等为载体,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形成了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70年来

  爱国卫生运动

  始终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以愚公移山精神

  向愚昧落后开战

  与贫穷疾病斗争

  以创新的思维

  创立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理论、

  方法和运作机制

  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的“国宝”

  (文:武叶)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