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传奇校长,冲破日军层层包围,拯救了数千鲜活的生命

  他与张学良是莫逆之交,他受命担任秘书长的东北大学,学者名流云集,与当时的北大、清华齐名。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拒绝日本人的利诱,紧张有序安排全校师生撤离,他却坚守到最后一刻。他就是宁恩承。

  

  20世纪早期,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主政东北,他们认识到兴办教育对强国富民的重要性,决定成立东北大学。日本人反复劝告,提出了给予官费优待等便利条件,但他们对此不屑一顾,坚持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

  

  他们为了办好学校,倾注了大量心血,使东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学生最多、经费投入最多的大学。张学良在担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因军政事务繁杂,不能全心管理学校,就想再择良才。于是慧眼识珠,相中了得到南开校长张伯苓赏识、名震学界的宁恩承。

  

  作为学校秘书长,宁恩承实际主持全校工作。因他治校有方,一时吸引了梁漱溟、章士钊、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名流云集东北大学,使东北大学几乎与北大、清华不相上下。正当宁恩承试图大展拳脚的时候,日本人露出了獠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1931年9月18日晚,宁恩承送走了来访的美国人木德博士。10点,学校熄灯后,宁恩承躺下休息,可不到20分钟,被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惊醒,房屋、窗户剧烈晃动起来。他第一感觉以为是学校锅炉炸了,在得到答复锅炉房无恙后,就披上外套,到校园里看一看。不想刚走出门,头顶一道火光,夹着哧溜溜的声音从西往东飞去。他立刻明白,那是炮弹!日本攻打北大营了!

  

  宁恩承心头一惊,感到事态不妙,立即跑回办公室,给张学良大帅府和省政府主席藏士毅打电话。但拨了无数次,就是无人接听。当时,东北的实际掌门人张学良,正在北京养病。沈阳北大营7000驻军不战而退,沈阳几乎成为一座“空城”。求助无援,怎么办?他焦急万分。此时,他听到日军开始在沈阳城里烧杀抢掠的消息,他一时又冷静下来:正常教学已不可能了,日军迟早是要攻进来的,人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必须马上撤离学生!他决定最重要的事情,是首先去转移200多名女学生,因为她们是最危险的了。

  

  他一路小跑,来到女生宿舍,和宿管一起逐一敲开女生宿舍的房门,将惊恐不安的女生们集合起来,带到体育馆更衣室。更衣室是钢筋水泥建成的,既牢固又隐蔽,能保证女生人身安全。

  

  19日一大早,太阳刚升起来。北大营已是火光冲天。整个沈阳城,已经看不到中国军队和警察的踪影了。大街上,到处是逃难的人,不少房子中弹起火,店铺大门紧闭。而此时的校园,却异常平静,一切还是昨天的模样。越是这样,大家越是六神无主,惶恐不安。学校老师们、学生们全都向他涌了过来,这既是一种不安,更是大家对他的信任。他明白,孤立无援的东北大学,有三四千号人,此时此刻,他就是大家的主心骨,最重要的是必须给师生们信心。

  

  他站在高处,首先给大家通报了日军攻打北大营消息,然后说道:我在英国呆过,他们有一传统,一艘船将沉没的时候,先要救的就是妇女小孩,然后依次是男乘客和水手,最后才是船长。今天,我是学校的船长,我们这条船正处在危险之中。这个时候,大家不要慌张。我向诸位保证,我一定会想出一个安全的办法帮助大家脱险。大家要记住,一定要按照我说的逃生次序来:妇女孩子先离船,其次是教授、学生,再次是职工,我是永守舵位,尽力让大家先逃生。我们中国向有国家养士的传统。古人说“士报国恩”,今天国难当头,我们全是一国的善士,应有“士报国恩”的准备。如果发生任何危险,应该恪守“士报国恩”的信条,就一切无恐无忧了。一席话,全场寂静无声,很多女学生已经泣不成声。

  

  随后,他立马赶到体育系,把身高体壮的学生挑选出来,组成护校义勇队,防止土匪滋事抢劫。为了解决好200多女学生的安全问题,必须想办法把她们迅速转移出去。他于是联系了英国人办的小河沿医科大学,计划让女学生先去避一避,因为那里是最安全的。但是,从东北大学到那里要穿过沈阳城区。大街上满是手持刺刀的日本兵,怎么办?他又想到了体育系的德国教练布希,他的一头黄发和高鼻子就是通行证。他让布希先探出一条最安全的线路,然后安排女学生几人一组,穿上破破烂烂的衣裳走在前面,布希跟着学生,遇到麻烦随时上去交涉。一切就这样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他的心也随之一起一落。几个小时后,女生们全部转移完毕,他长长舒了一口气。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他加快了转移学生的步伐。他跑到火车站,找到时任铁路局车务处长的南开大学同学,请他特批了几节车厢。

  

  9月24日,在他的安排下,躲在医学院的全体女学生和在校的男学生,以及愿意离开的教职工,连同家属,在悲愤中登上了驶往北平的列车,开启了15年辗转流亡的血泪史。9月26日,东北大学校园已是人去楼空。宁恩承和剩下的两三名校工一起,将全校各处门窗关好、上锁。他一身蓝布大褂,独自一人满腔悲愤地徒步离开东北大学校园……

  

  中华民族在国难面前,从来不缺乏英雄。宁恩承是一个普通人,在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他心怀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义无反顾,逆行而上,以一人之力拯救了数千师生,最后一个离开虎穴。他是一个小小的义士,又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