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老师 | 韩贵琳:地学教育道路上的先行者
韩贵琳,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地球化学协会Kharaka奖获得者。2013年1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流域风化与碳循环、环境污染物解析、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发、地球化学与人体健康的研究。
教学感悟
“我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教师。我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为国家培养出站在科技前沿的“新生代”,为绿水青山贡献地学力量、为祖国培养新时代地学接班人。”
今年,是韩贵琳调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韩贵琳一直从事环境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科研上,她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力争为绿水青山贡献地学力量。教学中,她坚守教书育人初心,当好学生引路人,努力为祖国培养新时代的地学接班人。
爱做实验
五年建成国际一流实验室
“没有收拾办公室,稍微有点乱啊。平常就是这样,我想给记者的印象应该也是常态的我。”初次见到韩贵琳,一头短发彰显清爽利落,源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性优雅让人感受到她的从容大气,而幽默风趣的话语又让人倍感亲切。面对办公桌上的一份份课题组学术成果简报,谈起自己的科研之路,韩贵琳坦言“就是喜欢做实验”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2002年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后面临就业问题,究竟干什么呢?我当时就特别想做实验,就留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韩贵琳介绍。喜欢做实验的决定得到了导师的支持,并鼓励她到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实验室或者研究所访学。那段时间,详细了解国外科技前沿状况,对比我国的科研现状后,她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先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能够在世界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机会总是关照有准备的人。随后韩贵琳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这两个项目的资助下,她梳理总结了曾访学过的美国、法国、德国等国际一流科研院所平台建设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实际相结合,着手建设自己的实验室。
“我们的实验室布局和安排都是韩老师亲自设计的。为了做到最优,她当时还查阅了大楼的设计图和室内管线布局图,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连操作台的高度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力求做到完美。”博士研究生屈睿告诉记者,从2014年到2018年,历时5年终于建成了国际一流的表生环境与水文地球化学实验室研究平台。实验室由普通化学实验室、超净化学实验室、MC-ICP-MS实验室组成,主要研究地球关键带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回首那五年,韩贵琳非常感慨,2017、2018年是实验室建设最困难的时候,也曾一度产生放弃的心思,但是在学校和学生的支持下,最终扛过来了。“科研的道路上,必须有毅力,耐得住寂寞。”韩贵琳表示。从2019年开始,实验室开始出科研成果,此后一年比一年丰硕,师生也频频荣获各种大奖。
教学相长
努力培养新时代地学接班人
走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逸夫楼,就能看到韩贵琳课题组的表生环境与水文地球化学实验室。室外墙壁上的液晶显示器反复播放着实验室的简介和科研人员的组成状况。
“2017年,本科生屈睿、刘金科两位学生来到我的课题组,现在他们都已经是学校的直博生。当时我让他们先从洗瓶子做起,开始的时候他们并不开心。”韩贵琳笑着回忆,“我常常对学生们说,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实验室用的瓶子其实挺难洗的,后来我们想办法解决这一难题,通过‘知其所以然’进行创新,最终这个洗瓶子的办法获得了国家专利。”
在刘金科的印象中,韩贵琳可谓是全年无休,忙于工作,大多数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勤奋、刻苦、严谨是她突出的特点。虽然科研上严肃认真,但课堂上的韩贵琳却生动活泼,她采用讨论、辩论、实验等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们在课堂上不断深思。她也会将最新的英文文献、研究进展及时更新到教案中,使学生能了解并掌握最新的进展。针对前沿性科学问题,除课堂讲授外,她还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科学家对专业问题进行系统性讲授,夯实学生的基础。
韩贵琳教授指导学生科研
韩贵琳的学生有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她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及学术研究经历,以环境地球化学为大方向,精细化地制定每一位学生的培养方案,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所学所长融入各阶段的学习中。基于这种精细化的培养方案,她在研究方向的确定上,大力支持学科交叉,鼓励学生突破创新,探索地球化学与环境学相互交融的不同研究领域,助力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我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教师。最重要的事,就是为国家培养出站在科技前沿的‘新生代’。”韩贵琳表示,“与学生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也时刻被学生们感动着、鼓励着,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课题组的网站建设与维护、科研成果简报的设计与制作、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都是学生们在负责,他们常常给我新的启发和思考。”
她的学生、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获得者曾杰在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中这样写道:“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我的导师韩贵琳老师在学业上严格要求、悉心教导,事无巨细和言传身教的治学方式让我在求学路上阔步前行,她严谨求真和勇攀高峰的科研态度给我以学术的启迪。”
精业笃行
不断开拓科研新方向
5月15日,对韩贵琳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由她领衔建设的Nu-SEHGL(Nu-表生环境水文地球化学)标杆实验室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孙友宏出席揭牌仪式时表示,实验室的建立促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而这也意味着韩贵琳的科研道路又有了新的方向和新的平台。
“实验过程中,我也常常思考科研的意义。”韩贵琳介绍,“最终要归结到国家需求和人民幸福上来。我们创造性地将同位素地球化学应用于人体健康,以‘地质﹢健康’的模式探索学科间的内在联动,为地学和生命科学寻求新的融合共性。”在团队的努力下,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肾结石的钙、锶同位素数据。
屈睿告诉记者,高精度的钙稳定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在整个人体的钙循环过程中,有关肾结石的钙同位素却没有相关的报道。近年来肾结石的发病率愈发增高,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因此,探究肾结石中钙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对人体钙循环以及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我们以地球科学的视角解读,首次解释肾结石的钙同位素组成原因,表明了地球科学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巨大潜力。”屈睿解释。
一流的实验室为韩贵琳教授开展科研和培育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她的指导下,课题组还与著名质谱仪器公司Nu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国内首个多接受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标杆实验室(Reference Lab)。依托于实验室平台的超净化学实验室和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她开发了一系列高精度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岩石、土壤、水、植物等环境样品,其中韩贵琳指导学生开发了国内首个K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并形成论文发表在多个高水平SCI期刊上,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的反响,有效助力师生开展前沿研究。
“做地质研究的人是幸福的,我们行走在山川江河之间,真正将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上。”韩贵琳表示,“未来,我们将不断增强学术科研的核心竞争力,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文字:李继君
编辑:姜思瑶
编审:常悦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