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1.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变革(1)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现代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在思想观念上开始自觉地接受西方教育,其特点如下:①教育的个性化。首先,新文化运动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机会而不为政府、社会、家庭所抑制”;其次,在教育中尊重个人,尊重儿童,甚至“以儿童为中心”;再次,尊重个性意味着不以单调划一的模型塑造个人,让社会淹没个性;最后,学校教育尤忌“随便教育”②教育的平民化。教育的平民化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会有贵贱上下、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种种差别的阶级教育,令平民大众都能享有教育的机会。③教育的实用化。一方面,教育要培养个人的生活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致力于解决“教育与生计关系”,从而使教育家在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学校内部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强调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育。④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科学化是指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社会各项事业,改变人的态度和观念。科学方法的运用重于科学知识的获得,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科学精神的形成。(2)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实践的变革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内容如下:①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即“培养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这一宗旨较之民国初年公布的教育宗旨,更明显地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要求。②教育普及有所发展。在民主思想的推动下,平民教育呼声强烈,义务教育得到提倡,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③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这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推行白话文和国语(北洋政府时期废除文言文教材),中等教育开始注重科学和应用,同时教育部下令中学可以根据地方情形,增减各种科目和教学时间,给各地各校以较多自由发展的余地。④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在全国设立六所师范教育院校,以及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推动了各个大学进行改革。2.平民教育思潮由于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等的不同,平民教育运动大致为两个部分。①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厦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认为,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谋求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并指出解决平民教育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经济和政治制度问题;(毛泽东成立的“工人夜校”;邓中厦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②以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实现平民政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评价: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里的反映和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后来平民教育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平民教育的主流地位逐渐为乡村教育运动所取代,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受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逐渐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①工读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读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除体脑差别。②1919匡互生、周予同等北高师学生于年发起组织的工学会,倡导“工学主义”。③以王光圻工读互助团为代表的工读主义派别强调将工读视为实现新组织、新生活、新社会的有效手段。④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倡导工读,提出工人和农民的工读问题,也支持青年学生的工读互助实验。号召青年到工农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⑤以胡适为代表的“纯粹的工读主义”者把工读教育单纯地看作解决青年失学问题的好方法。强调要“老老实实的研究怎样才可以做到靠自己的工作去换一点教育经费的方法”。评价: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从产生时就和海外中国留学生,特别是法国留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在中国各地都成立了工读互助组织,对当时影响巨大。4.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主要内容如下:①蔡元培将实利主义列入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这是职业教育开始发展的重要基础。②陆费逵指出,中国教育在三个方面亟须注意改进,即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教育,他认为,“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使中等资质的学生尽其所长,这是中国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最早阐述,涉及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③以黄炎培为首的教育者组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以适应生活”的任务,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推行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评价:职业教育思潮的开展不仅仅产生了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人物,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当时极大的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5.实用主义教育思潮191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宣传其哲学和教育学说,胡适、陶行知等人大力宣传他的主张,于是在中国掀起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潮。①实用主义思潮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社会要求改革传统教育、教育救国的愿望,恰逢其时地成为中国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理论武器,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②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改变了中国的一些教育的观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儿童中心”等一些教育观念在中国大量传播。6.勤工俭学运动勤工俭学运动始于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前,自费留日学生出现了“俭学”之风,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实现了对在法的中国劳工的教育。①1912年吴稚晖、蔡元培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②1915年蔡元培等人在法国创立“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③1919-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达到高潮,早期共产主义者是此阶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参与者,这时的勤工俭学具体有三种:先工后学、先学后工,半工半读。评价:勤工俭学是一次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结合的大规模的实践尝试,它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引进、对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多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7.科学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并盛行一时,中国教育与近代科学联姻,始于洋务派的“西艺”教育,中国学者最早具有科学教育观的当数严复。(1)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①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杂志,倡导以科学内容尤其是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渗透,充实社会各项事业,尤其是教育;②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通过文化反思倡导科学启蒙,主张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的传统教育。这是一种较为一般的科学教育思想;③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主张讲科学的方法理解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解决一切学术和社会问题。1923年科玄论战促进了科学教育思潮的传播和科学教育运动的推行。(2)五四运动后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在“五四”后呈现为两个方面:即科学的教育化和教育科学化,具体如下:① “科学的教育化”是指把科学知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科学在学校教育内容中的分量,如“提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②“教育科学化”是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中科学课程的分量不够而提出来的,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如:教育调查、教育测量、心理测验等。(3)科学教育思潮的具体表现科学教育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进步,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具体如下:①教育及心理测量、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中国教育界流行的研究手段;②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的试验的广泛开展,如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③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8.国家主义教育思潮①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极具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主要内涵有: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是国家的任务。②1923年,在法国成立了“国家主义青年团”。同年,余家菊和李璜合著《国家主义的教育》,这标志着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振兴。③其主旨是,以国家为中心,发展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评价: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救国论,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党严禁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思想逐渐消沉。9.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受实用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思想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国家流行的反传统为旗号,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入中国。主要如下:①席勒的“五段教学法”;②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南京高师附小);③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上海吴淞中国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