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作文之教学策略 (教学与研究第336期)
夏志刚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减”背景下,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能够顺应“双减”要求,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而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无从下手。笔者就多年积累的点滴经验,谈谈“双减”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注重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作文也一样,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必须胸有成竹,有丰厚的积淀。才能“下笔如有神”。积累素材,主要有以下两条途径。
(一)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现实生活中是写作的源泉。脱离现实的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那么,如何汇集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笔者认为: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等等。另外,鼓励家长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带着孩子走进公园、走进田野、走进森林……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甚至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名胜古迹,丰富学生阅历、积累素材。如,教学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前,请学生家长在学生回家时给孩子讲述家乡典型的或特有的风俗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化为自己的文化积淀。
(二)在阅读中获取素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个阅读量很少的孩子,几乎是不可能写出优秀作文的。所以,老师要要求孩子,除了读好语文教材内的课文外,一定还要有选择性的多读课外书,读好的课外书。对于课文的要求背诵的内容外,还有一些经典读物,如,向三年级孩子推荐阅读《夏洛的网》《绿野仙踪》等;向四年级孩子推荐阅读《灰尘的旅行》等;向五年级孩子推荐阅读《老人的智慧》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向六年级孩子推荐阅读《童年》等。通过阅读,积累优美词句、学习别人在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度与照应等写作技巧。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
二、做好课堂教学中的写作方法指导
好多孩子在写作文时所表现出的“眼前闪烁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必须做到:
第一,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每篇课文就是一篇范作。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孩子学习开头结尾、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文章主旨。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通过听读、朗读、默读,让孩子理清作者思路,引导孩子在文章中体会到现在幸福平安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
第二,认真审题。搞清作文要求的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中,通常接触到的是记叙文体,所要写的内容又以人物、事件、环境为主。但人物、事件、环境又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又各有侧重。所以,必须提醒孩子在下笔之前,弄清侧重点,防止离题千里。
第三,指导孩子编写提纲。在下笔之前,要先理清思路。总体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等。有了大体思路,才能在写作过程中胸有成竹,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有条理。
如在教学六年级《插上科学的翅膀》时,笔者让孩子审题:这是一篇想象作文,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想象多年后的某一科学现象,并根据想象列出提纲。
三、鼓励孩子说真话,写实话
作文应是一个人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作者真实生活情景的再现。写真话,才能有内容可写,才有写的兴趣和冲动,才能在写作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感。也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生动充实的作文。因此,《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说:“写作文最大的技巧就是写真话。”
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时,笔者布置了《我的爸爸》这篇命题作文,好多孩子写道:“我的爸爸浓眉大眼,身材高大魁梧……”,而笔者在家访过程中也认识了大部分的学生爸爸,并没有那么多的爸爸“浓眉大眼、高大魁梧”。毫无例外,外貌描写就开始写假话的孩子,作文基本上都是空洞无味的,看起来写得很别扭,甚至看得出这些孩子在写作文时的痛苦。后来,笔者鼓励孩子,写作文一定要写真话。爸爸长什么样就写什么样,什么性格就什么性格,爱好什么就写什么。以后不管写事、写人、写物,都要敢写真话,写自己所见、所思、所感。笔者告诉孩子,《西游记》表面看起来都是神仙、妖魔鬼怪,但是每个角色,在现实社会中几乎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原型。大多孩子都接受了笔者的建议,现在,他们都能勇敢地写真话,作文内容明显充实,言之有物。
四、培养自我修改的能力
当孩子学会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真实地写出来后,还要教孩子学会自我修改。小学低年级孩子几乎不会修改,甚至不会把自己的作文再读一遍。因此,从小学一年级的看图写话起,老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我修改的能力。如:一二年级可以让孩子自己检查,看看有没有漏字错字。三四年级让孩子自我检查有没有句子不通顺等。五六年级让孩子自我检查谋篇布局等。
(作者系龙陵县龙山镇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