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在最炎热的夏天,酸梅汤才是真正酸爽透心凉

  原标题:在最炎热的夏天,酸梅汤才是真正酸爽透心凉

  老派爷叔

  摘要:酸梅汤是中国最传统的夏令饮品,酸甜冰爽,而且具有很好的养生功效。但是这样一款夏季上佳的饮品,大多数人却并不了解。

  现代工业社会,自然也有酸梅汤的工业化产品出现,不过工业化生产的酸梅汤,基本上都是采用勾兑工艺,就是先生产出酸梅膏或者酸梅晶,再直接与水勾兑,然后加上香精、苹果酸等配料搅拌均匀,就制成了工业化产品的酸梅汤。当然,勾兑方式生产出来的酸梅汤在各方面是无法与采用传统工艺熬制的酸梅汤相比较的。

  传统酸梅汤的历史很早,至少比西方的汽水要早一百年。有种说法认为酸梅汤是清朝御膳房发明的。实际上满族人历来有饭后食酸以解腥膻的饮食习惯,在入关前就有用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但乾隆认为这样做出来的酸汤子不易消化,而且原料也是粮食,饭后再吃,也容易过饱,便让御膳房想法调制新的酸汤。御膳房就在古代“士贡梅煎”的基础上改进成成酸梅汤,因其具有除热送凉,祛痰止咳,生津止渴,安心平肝的功效,也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从此这道酸梅汤便风行大内,据说乾隆对酸梅汤非常喜欢,几乎每天都要喝上一两碗,这也是乾隆长寿的秘诀之一。

  后来酸梅汤传入民间,成为北境城最经典的夏日饮品。据《清稗类钞》记载:“酸梅汤,夏日所饮,京、津有之。以冰为原料,屑梅干于中,其味酸。京师卖酸梅汤者,辄手二铜盏,颠倒簸弄之,声锵锵然,谓之敲冰盏,行道之人辄止而饮之。”

  每到夏日,大街小巷尤其是干鲜果铺的门口,都可以看到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这是在夜里熬制而成。当然还少不了挂挂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摊主手持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之声。路人听到这般清脆的声音就已经有了清凉的感觉,很有几分望梅止渴的意思,一碗酸梅汤下肚,顿时暑气全消。

  当时北京不但有沿街叫卖和摆摊售卖酸梅汤的,以酸梅汤为主打商品的店家也不少。最有名当属琉璃厂路南的“信远斋”。信远斋的酸梅汤必须是在半夜里熬成,然后放在白地青花的大瓷缸里,镇在老式绿漆的大冰桶里,到第二天上午出售时,酸梅汤就冰凉振齿了。酸梅汤从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到七月十五中元节止,只卖70天,而且每天只卖两缸,卖完即止。

  传统的酸梅汤其实是一味汤剂,主料都是在中药店而不是菜场里买的。正宗的酸梅汤一定是要有六味主料:乌梅、山楂、甘草、陈皮、黑枣和洛神花。当然其中的主君之药是乌梅,乌梅是用还没有成熟的青梅干燥后熏制而成,味酸,性平,《本草经疏》讲乌梅“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冯氏锦囊秘录》记载:“乌梅,花发于冬,成实于夏,得木气之全,故味最酸,所谓曲直作酸是也。……舌下有四窍,两通胆液,故食酸则生津也。”具有敛肺、开胃、生津、清热、解毒、调中下气等功效,还可以把外浮的热气收回体内,没有了热气环绕的感觉,自然心境也就会平静下来,所以确实是炎夏最理想的一味中药。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本草纲目》认为山楂可以“化饮食,消肉积”。甘草甘甜入脾,温中补气,能够清夏日的火气,而且性情缓慢柔和,不会伤到脾胃。陈皮有理气,燥湿,健脾的作用。是在湿热的夏季健脾开胃的功效是最好的。黑枣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养血壮神,润心肺,调营卫、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解药毒,调和百药。洛神花味酸性凉,敛肺止咳,降血压。

  除了这六味住料以外,还有两味配料,一是冰糖,二是桂花。酸梅汤的主料口味偏酸,按照中医的说法,酸味入肝,而按照五脏六腑的五行理论,肝属木,木生火,而夏季对应的内脏心脏属火,肝气平顺了那么心火也就自然降下来了。夏天心火变旺,而饮用酸梅汤,可收收敛浮火、除热安神,火气自然就不旺了。所以酸梅汤是自古经典的补充津液的汤饮,正是中医里所说的“酸甘化阴”,把水分转化为身体运化所需要的津液达到滋阴的效果,帮助身体收敛元气。

  同时酸味也有开胃的功能,对于夏季脾胃不佳也正好对症。不过酸味重了,也很难入口,这就需要用唐莱调和,只是酸梅汤一定要用冰糖。而桂花香气浓郁,可以给酸梅汤增加独特的风味。在酸梅汤熬制好之后加入冰糖,最后洒上桂花,这样六主二辅搭配相得益彰,再进行冰镇,就有了酸甜冰爽的口味,同时又具有相当的养生功效,自然就是夏日里最理想的饮品。

  但是没有一样东西是能包治百病,酸梅汤再好也不是适合所有人群,特别是主料乌梅性酸涩,有很强的收敛作用,所以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用。还有山楂对孕妇也有不利影响,如果是要给孕妇饮用,最好不要放山楂。另外,有胃溃汤、胃出血、胃酸过多以及糖尿病人也不宜多喝酸梅汤。

  酸梅汤除了最健康的消暑饮品,酸甜冰爽的口味,对很多60后、70后的人来来说,还有一份浓浓的情怀。在没有可乐,没有冰箱的年代里,夏日里那一碗酸梅汤熟悉的味道,是深深烙印在记忆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