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管理不能“一限了之”

  “禁止外卖骑手入校,校办企业有偿承接转送。”因每单转送费用高达2.5元且直接向骑手收取,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管理新通知被送上了热搜。

  对入校的外卖骑手进行管理,一直是令各大高校头疼的难题。外卖的确带来了便利,但车速过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的安全隐患和事故纠纷也随之增多。早在2017年,上海交大就曾对骑手进行身份认证,对车速实时监控。疫情期间的特殊校园管理要求下,暂时禁止外卖入校成为新的选择。由于校门距宿舍往往有一定距离,不方便拿取,提供统一的校内配送服务成为新的需要。

  这样的矛盾不只存在于一校。在笔者的印象中,母校禁止外卖入校后,食堂曾专门采购配送车提供服务,也有学生自发组建“跑腿平台”,往返于外卖架与宿舍楼之间。评论区也有其他高校学生高呼“羡慕”,敦促自己的母校迅速跟进校内配送服务。由此可见,配送本身并无问题,关键是如何用好这个新工具,确保统一管理后能最大限度保障学生权益。

  争议的焦点在于校内配送质量和价格。据外卖员估算,送往校内的外卖一单收入在5元左右,如今要“腰斩”一半,积极性难免降低。尽管配送平台称不会向学生收取费用,但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长期来看,学生点外卖的隐性成本可能增加。

  安全与效率能否兼得?这向校办企业的配送团队提出了新要求。相比校外骑手而言,校内配送的目的地更集中,单次配送量也更大,“对半分成”不甚合理。若沿袭电动车配送的方式,也不见得安全多少,收费的理由难言充分。更何况,若该方案落实,校内安全管理的成本因此降低,理应用于充抵配送费用。记者采访中,管理人员和外卖骑手对转送费用的描述不太一致,不禁更让人担心是否有明确的配套方案。一旦涉及费用问题,会不会被人为利用成为敛财渠道,出现层层抽成的情况,也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外卖配送只是校园管理的一个缩影。包括日常参观、附近居民就餐消费和暑期研学团在内,校门该不该开放、该向谁开放,一直以来饱受争议。对于部分高校而言,疫情下的校园管理模式存在惯性,一时间难免“转不过弯来”,容易因“路径依赖”而偏向保守。校内和校外空间可以有一定界限,但若对应有的校园服务人为设限,让学生权益受损,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话题发酵后,校保卫处发布通知称,“维持原有模式不变,外卖员经身份认证后可入校”,暂时化解了争议。但仍有同学认为,学校在制定方案之前并未向利益直接相关的同学群体和外卖员群体征询意见,是激化矛盾的根本原因。校园管理既不能“一限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如何在安全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校方在充分了解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提出更为明确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