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财富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刘晓丹

  2023年春拍,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在迪拜上拍的中国瓷器,是一大亮点。该拍卖公司起源于1826年在伦敦创立的哈布斯堡拍卖行,目前在伦敦、迪拜、中国香港、新加坡设有办事处。尽管其官网公布的业务种类与多数国内拍卖企业一样,将中国书画放在首位,但6月24日举办的“2023迪拜皇家艺术品拍卖会”5个专场中,书画专场成交额为1.88亿迪拉姆(约3.71亿元人民币),仅占拍卖会总成交额13.6%。瓷器专场成交额达7.89亿迪拉姆(约15.78亿元人民币),占拍卖会总成交额57.8%。据悉,2020年以来,该公司在迪拜、新加坡举办了多场拍卖,中国瓷器均表现良好。

  中国瓷器在海外畅销由来已久,体现了艺术品财富的符号本质。

  从艺术学角度看,艺术品是承载文化共识的价值符号。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生活在复杂的符号世界而非单纯的物理世界,人类所有文化都是符号世界的一部分,人创造的一切文化都是不同的符号形式。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进一步将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艺术创作者将思想情感信息转换为艺术图像,不仅易于跨越空间和时间传播,更易于转化为文化共识。依据艺术品物质层面呈现的图像信息,接受者会抽象出深层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在具体传播与接受语境下,能够凝聚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它决定了艺术品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属性。

  从经济学角度看,艺术品是代表市场共识的价值符号。价值符号能够象征某种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得到社会群体的共同认可。法定纸币、上市股票是两种典型的价值符号。法定纸币的物质材料价值极低,但由于法律赋予的无限支付能力使其面值被社会共同接受。多数投资者只看重上市股票市场交易价格。同样,艺术品被作为消费品交易时,人们将其看作文化价值符号,交易价格是人们对其文化价值达成的共识。艺术品被作为投资品交易时,人们将其看作市场价值符号,交易价格是人们对其交换价值达成的共识。

  中国瓷器在海外市场,经历了从文化价值符号到市场价值符号的过程。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17世纪初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欧洲刮起了近200年的中国风,精美的中国瓷器因有别于金银器,成为上流社会追捧的奢侈品。欧洲人将中国瓷器看作东方文明的象征,让本属于实用品的中国瓷器成为神奇的文化符号。很多人甚至认为,用中国瓷器饮食可以强身壮体,用中国瓷器粉末可以治牙病、止鼻血,用中国瓷器陪葬在左手指附近能唤起死者灵魂。因为欧洲人酷爱中国瓷器却又长期无法仿制,使之素有“白色黄金”之称。据传在18世纪初,波兰国王奥古斯特曾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近卫骑兵,换取普鲁士帝国威廉一世的100余件中国瓷器。中国瓷器作为文化和市场双重符号风靡海外,在18世纪一百年间输入欧洲6000万件以上,在鸦片战争后流失国外的1000万件文物中占有很大比重,被很多欧洲著名博物馆和藏家收藏。

  艺术品的价值符号化,在时空跨度上比法定纸币、上市股票更广。作为欧美艺术市场硬通货的顶级中国瓷器,近年也受到亚洲和国内市场强力追捧,比如著名瑞士玫茵堂的旧藏屡创天价:2011年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圆胆瓶以2亿港元私洽成交,同年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在香港苏富比以1.38亿港元成交,2014年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以2.81亿港元成交。显然,中国瓷器符号化范围的推广,源于更广泛的文化与市场共识。

  在逐渐强大的中国文化背景和中国经济背景下,人们期待中国书画也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价值符号和市场价值符号。而投资者传播与传承艺术品财富时,也必须注意其符号化的趋势和过程。

  (作者为李可染画院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