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专家学者来“开方”

  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建设与民生保障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由山东大学与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学术论坛日前在青岛举办。本次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生建设:使命、任务与挑战”主题,旨在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的新思路新路径。

  论坛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承办,共设置了“共同富裕与高品质生活”“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民生建设与公共政策”四个分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的30余位学者研讨交流。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青岛校区校长韩圣浩,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闾海琪分别致辞。

  韩圣浩表示,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学术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与民生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如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推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闾海琪认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对于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如何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亟须广大研究者做出回答。

  在主旨演讲阶段,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八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展开详细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作题为“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影响和应对”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以及老龄化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降低三育成本、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主席刘彦随,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诠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理论认知与创新路径,指出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乡村地域系统,核心在于乡村组织重建、产业重塑和空间重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张翼深入探讨了国际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就业部门的差距,以及保障和共同富裕社会未来建设的状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理论社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少杰深入讲解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悬隔问题及其表现,并分析了产生悬隔的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立雄分别对社会保障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原副院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教育部社会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从施行的视角解读了民生领域的创新观念如何落地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创新观念难以落地的现实障碍以及解决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育部高校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文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演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与时俱进的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和发展。

  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邢占军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与经验启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耦合连动式发展。(陈仁兴 李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