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师说 | 何佳龙:有规划的人生更精彩

  开篇语

  盛夏未央,你如约登场。此时,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春风得意,是“绣面芙蓉一笑开”的花前浪漫,还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志豪情?

  值此开学及教师节之际,由校党委宣传部与研究生工作部共同精心定制的系列访谈栏目《青年师说》第二季:研行,一定是你“吉大之旅”最好的伴手礼。

  古老的话题,重焕青春的新彩,滚烫的文字背后,是美好的期盼。它既“一以贯之”,又“和而不同”。这期栏目以历届110名吉林大学十佳研究生中涌现出的12位代表性学子为蓝本,撷英采华,生动记述了他们治学科研、教书育人、回馈社会的人生故事,彰显了吉大学子在专业领域潜心开拓、笃行不怠,在各行各业挺膺担当、勇立潮头的卓越风采。

  青春登甲科,动地闻香名。当你走进吉大,梦想已在此扬帆起航,吉大的沃土,时空的绵长,皆能铺展出一幅幅壮丽画卷。

  研学之路,行者无彊。吉大的故事永相传续,你奔跑的姿态,一定会续写进吉大的荣光。锦瑟华年何畏迎风闯荡,凌绝顶,同徜徉!

  何佳龙

  有规划的人生更精彩

  有人戏言:有规划的人生是蓝图,没规划的人生是拼图。

  这句话很适用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青年教师何佳龙。一路走来,他的人生在一步步“规划”中蓝图大展。“规划”,于他而言,已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而是一种习惯,是他实现人生蓝图的利器。

  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副教授、博导、33岁破格聘任为教授;三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四次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吉林大学2017年十佳研究生称号获得者等,入选“吉林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吉林大学励新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阶段)、吉林大学优秀班主任、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吉林大学优秀博士后。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等,这些荣誉记录了青年才俊何佳龙人生中闪光的足迹。

  何佳龙长期从事数控装备(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可靠性理论与技术、预测性维护技术与装备、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试验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满足国产数控装备高可靠性的国家重大需求。并研发数控机床早期故障试验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试验系统、预测性维护系统等,在行业头部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身高1.77米的何佳龙,戴着一副眼镜,温文尔雅,举止得体,谈吐自信。何佳龙的父亲虽是农民出身,但年轻时就喜欢探究机器原理,尤其对维修家用电器有浓厚的兴趣。农闲时,他经常帮乡里乡亲修理各种各样坏了的电器。受父亲影响,何佳龙养成了喜欢钻研的思维习惯,也练就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凭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何佳龙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从高中刚入学时的700多名,跃居到毕业前的全校第32名。如此的跨越,不仅让何佳龙越来越有自信,也让他顺利考入吉林大学。

  入学后,何佳龙开始了自己的大学规划,通过与同学们的沟通交流,他发觉由于来自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西北农村,自己底子较弱,想通过学习成绩保研并不容易。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扬长避短,利用动手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参加机械专业大学生竞赛。果然,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为吉林大学填补了这一等级奖项的空白;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获得“国家级”资助,并荣获“国家级优秀项目”。参与比赛的过程让他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令人瞩目的奖项使他获得了创新人才保研的资格。后来,他有幸加入杨兆军教授团队,开始了数控装备可靠性的研究。大四时,何佳龙提前进入实验室学习,设计研制了国内首台套动力伺服刀架可靠性试验台。

  研究生期间,何佳龙继续给自己定下目标,就是每个学期必须出成果。同时,他积极参与8项课题研究,包括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级课题和1项独立负责的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后参与为北京北一机床、中航高科、沈阳机床等企业,研发了滑枕及附件铣头、数控转台、转塔刀架等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试验台。还赴北京北一机床、沈阳机床、航天八院等众多著名机床制造企业和用户企业开展研究工作,博士三年中约一年多时间待在企业。在外他也能独当一面,是老师的好帮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攻读硕、博研究生期间,他共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次,校级一等奖学金4次,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全国金奖”,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荣誉称号,最终分别作为“硕士优秀毕业生”和“博士优秀毕业生”毕业。

  何佳龙在本、硕、博就读期间一直担任班长职务,在研究生期间担任辅导员助理1年、博士研究生兼职辅导员1年。这些对他来说是经历,也是沉淀和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协调时间和处理人际关系,这对于当初不善言谈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突破。他深知,综合能力极为重要,因此他也不忘提携同学,每每开班会,倘若时间允许,他都会要求每位同学上台发言。

  随着何佳龙博士答辩的结束,意味着他的学生生涯画上句号。但对他来说,学习仍在继续,并且将会永远延续。他说,“吉林大学给了我太多太多,我对这里有感情。自己一路走来,感到很幸运,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是他们的指导和提携,让我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通畅。”

  2017年,何佳龙留校任教,同时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学习。科研之外,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他都一丝不苟对待。其中,选修课《工业大数据导论》被评为校卓越类公选课,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程《数据科学与可靠性分析》也获批校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和吉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建设项目。他积极参与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申请的本科教改项目从获批时的校一般项目,到中期升级为校重点项目,最终被评为省级教改项目。何佳龙秉承导师杨兆军教授的从教理念,科研上一丝不苟、教学上兢兢业业、对学生无私奉献。他每年资助学生搞创新、做试验就达10多万元,就像杨兆军老师培养他一样,投入40多万元购买进口的“多维测力仪”支持他搞科研。这何尝不是一种传承呢。

  应该说,何佳龙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不断规划的轨迹上有条不紊地行进着。他爱好广泛,酷爱打羽毛球和跑步。他曾为了参加国际马拉松比赛,制定了三个月的跑步计划,虽然比赛那天因临时出差而错过,可他仍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他为人真诚善良,热心志愿活动。大学时参与组建了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志愿者工作部,牵头建立了长春汽车博览会志愿者通道,被授予“中国三星级志愿者”。他的成长经历,仿佛都与规划有关,然而,谈及未来,何佳龙的规划却很简单,选择留在吉林大学,继续他的教学与科研,继续他的热爱。

  何佳龙科研的过程与大多数人一样,是“痛并快乐着”,不一样的是,提前规划好方向的努力和坚持,乐要多于痛。在他的日历上,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他总是早早来到实验室,直到午夜才回家,经常是早上出门的时候孩子还没醒,晚上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了。偶尔双休日的上午,才能陪伴两个年幼的女儿。这一点让何佳龙心存愧疚,觉得对不住妻子和孩子,他没能很好地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职责。

  从本科开始创新,硕士进行实践,博士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应用,工作后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何佳龙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然而,33岁破格晋升教授,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也算是一个“传奇”,这“传奇”蕴含着何佳龙求学、工作路上的精彩,也印证了他“凡事预则立”的追求。

  统筹 | 刘 飒

  文字 | 夏 浅

  图片 | 受访者

  视频 | 范思弟 受访者

  编校 | 张宏伟

  审核 | 张斯琦

  1.青年师说 | 范建军:脚踏实“地”乃成“学”

  2.点赞!吉大这些教师和团队获殊荣

  3.预告 | “关爱教师 ‘医’路呵护——献礼教师节”多学科联合义诊活动专家团队

  原标题:《青年师说 | 何佳龙:有规划的人生更精彩》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