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青春拾遗记

  一、读书与下乡       1971年到1978年,我在织金一中上中学,在北门公社下乡当知青,其间读书、劳动、作文,既磨练了我的脑力,又磨砺了我的体力。虽然离开家乡多年,至今回想,依然历历在目。写些文字,记录当年所遇所感,以表怀想之情!1、重新学化学我是1971年进的织金一中,分在初一(三)班。初中两年任课老师有:初一时张正玕老师任班主任、教语文,初二时李柱琴老师任班主任、教政治,初一时凌令时老师教政治,初二时王珊珊老师教语文。黄国玉老师教数学,李涪丽老师教物理,雷奎怀老师教历史,候国相老师教农基,杨邦仪老师教地理,何南光老师教音乐,钱志新老师教体育。当时学制是两年,初一就开了化学课。由于当时小学初中普遍都没开设英语课,绝大多数学生连ABCD都不认识,所以对化学元素一是不认识字母,二是不会读音,同学们在读音时很尴尬,甚至闹出过很多笑话。因此普遍感觉化学特别难学,大多数学生都没学好。初一下学期还是初二上学期,贾涤华老师从牛场中学调织金一中任化学老师,她的第一堂化学课就是摸底测验学过的化学基础知识,结果摸底成绩很不理想,学校决定我们的化学课重新学一遍。化学摸底成绩虽然不理想,但这次摸底却使我在本级学生中出了小名。摸底题中有一道题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可能答对的同学没几个,恰好我是答对的其中一个。我的回答是:他们的本质区别是:物理变化后物质没有生成别的物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没有变化;化学变化后物质生成了别的物质,生成的新物质与原物质相比,物理化学性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贾老师在各班讲评这次测试时对我的回答大加表扬。其实当时我的化学成绩并不好,经过贾老师的表扬激励,从此后我对化学课的学习真是情有独钟,以至到高中时化学成绩一直较好,1977年高考读的也是化学专业。很多年以后,我听到一中的小师弟说,贾老师在上化学课时,还以我的事例来激励他们学好化学。今天回想起来,当年我回答的虽然是化学题,但是与语文知识和逻辑思维有很大关系,我是从文字上逻辑上阐述清楚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这应该与所有任教老师的严谨教育是分不开的。当然,我要特别感谢贾涤华老师,张正玕老师、王珊珊老师。2、没有参加追悼会   作文居然得点评记得读初二时,大约在春季,织金桂花林场工人郭世昌因扑灭山火牺牲,某天上午在桂花林场场部(南门方向歪头山脚老场部)召开追悼会,要求一中学生参加。我和好几个要好的同学沿河堤而上,边玩边走,大慨走到织金师范下面的河边,不知是谁说太难走了,不去了,大家就作鸟兽散,各自回家,没有去参加追悼会。后来语文课王珊珊老师布置作业,以向郭世昌同志学习为内容写一篇作文。因为没参加追悼会,临时抱佛脚,打听到了相关事迹和追悼会情况,东拼西凑完成任务交卷。没想到点评作文时,我的拙作居然被王老师点评了,而且评价是写得较好的作文之一。老师在台上点评,我坐在下面心里是七上八下不好意思,感觉做了错事,好不容易熬到下课。课后有同学说,追悼会都没参加,作文还得点评,我听后心里觉得还是很惭愧。今天回想起来,记起了一句话:功夫在诗外。虽然没亲临现场,但事后还是问清楚了主要事迹,追悼会情况,特别是平时上语文课时老师的精心传授,高水平讲解,才有了自己的较好答卷。3、一诗两用1975年7月,上了两年高中的七五届学生毕业,顺应当时大势,县城的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都上山下乡了,有的插队落户,有的去了五七知青大队。我毕业当月就到了织金县城关区北门公社登高楼生产队插队落户。当时读大学是推荐,当兵招工就业都要家庭成份好,家里亲人“无历史问题〞才行。由于我父亲在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所以读书基本无望,当兵报不上名,就业排不上队,人生前途渺茫。在家里三天不说两句话,情绪低落。也不知是怎么弄到了一本介绍鲁迅的书,认真看完后对鲁迅非常敬佩,他敢于呐喊,敢于抗争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有感而发写了一首白话诗“讴歌鲁迅”。一方面是歌颂鲁迅,更多的是激励自己。全诗已记不完整了,只记得诗的开头是:“伟大的战士鲁迅,中华民族的榜样,你是空前的民族英雄,你是高高挺起的中国脊梁。”中间有:“你的精神,是不屈不挠,你的文稿,似匕首,似投枪。〞结尾是:“你批判的,今天还要批,你赞赏的,今天要发扬。我们今天学习你歌颂你赞美你,就要以你为榜样,永远进击,奔向前方。”诗写完后,也没想到发表,只是抄给几个要好朋友传阅,不想有朋友当高中作文交了,得到了严大启老师的肯定,最后一句就是严老师修改的,还上了织金一中黑板报。此诗也抄给了早一年下乡的、七六年被推荐上了大学的知青朋友,他也当作业交了,而且还上了班里的墙报。一诗两用,回想下乡插队的岁月,多是辛酸,也有苦中之乐。4、夏日“偶得”从1975年7月到1978年4月,我下乡插队在城关区北门公社登高楼生产队,时间近三年。这一时期,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干过的主要农活有:背粪,挑粪,栽包谷,薅包谷,插秧,薅秧,收割,背石头烧石灰,抬石头砌拦河堤,挖油糠煤等等。春种夏耕秋收,除了犁牛打耙,基本农活都干过。干农活,最喜欢的还是收获季节。无论是收包谷,收水稻,收豆类,收工都较早,因为生产队要把当天收获的果实按“人七劳三”分配原则分到每家每户。下乡知青第一年国家有粮食供应,不参加劳动果实分配,收工较早。大概下午五六点,当我收工回家走到县委对面沿河路上时,看到县委水井边河里有两人在捕鱼。两人一身短打,赤脚赤膊上阵,一个高,一个矮,一个瘦,一个胖,两个眼镜,两个秃顶,一人撒网,一人提箩,捕鱼正欢。认真一看,捕鱼者是母校织金一中的万绍虞和兰兴玉两位老师。夏日炎炎,凉风习习,杨柳轻扬,老师潇洒,灵感忽上心头:水清柳长小河湾,傍晚时光正凉爽。一人提箩一人撒,撒了一网又一网。回忆往昔,师恩难忘!两位老师早已作古,此文此诗,算是对老师的真诚纪念。二、艰难的入团历程 1971年,我从织金城关四小升入一中,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一直到1975年高二下学期,才实现了我中学时期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加入中国共青团。小学时期,因为在校表现好,学习好,深得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喜爱,一直都是班干,在高年级时,一直任班长。进入一中后,应该是从初一下开始,在熟悉了中学学习环境后,我在学习上开始发力,无论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还是历史、政治、地理、农基,每科测验和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得到任课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记得当时多个任课老师说,现在学生的学习劲头、学习成绩是近年来最好的。初二上学期,李柱琴老师从桂果农场调到一中任我们班主任,一开学就改选班委,我才进入班委。记得当时班委是:张勋、张亚明、罗丹云、田有贵和我(新进班委),我任学习委员,有两位同学落选。一中发展团员,应该是从初二开始的,初中部就设一个团支部,每个班才几个人入团。我们班当时表现好的三位同学都先后入团,其中一位女同学还是校团委委员、织金团县委常委、毕节地区团地委委员。当时我也写了申请入团,始终未能如愿,记得李老师在班上解释过,我的个人表现可以,因为是“右派”子女,还要继续考察。转眼到了高中,读的也是三班,杨登科老师任班主任,张勋仍然是班长,张冬艳任团支部书记,杨兴举任劳动委员,我任学习委员。两年时间,写了多次申请,挣了无数次“表现”,学习依然名列前茅,直到高二下学期,临近毕业时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先进青年的组织,开始了我新的政治生命。三、 恩师难忘   批改作业最快的黄老师黄国玉老师,四川人,四川话,中等个子,圆脸,齐耳短发,初中时上了三班和四班两年数学。印象最深的事:上午第一二节课交的作业,第四节课时就改完发回,第三四节课交的作业,下午就改完发回。下午刚交的作业,放学前就改完发回。而且不管学生什么时候去她家,交作业也好,问问题也罢,随时都在,耐心细致解答。在我心里,黄老师是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上课无人敢跳的雷老师雷奎怀老师,偏瘦,一副黑框眼镜,眼睛好像随时都在瞄着学生,初中高中都教我们历史。雷老师一进教室,如果还有响动,他会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实则讽刺深刻的话,课堂秩序马上变好,再调皮的学生上历史课时都像老鼠遇到猫,当然雷老师历史课上得非常好,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中国历史纪年表在老师教导下,至今仍记忆犹新。热爱体育的杨老师记得上高一时,杨登科老师刚从赫章调来一中就任我们班主任,教三四班数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杨老师当时不到三十岁,除了教学之外,特别喜欢打篮球,下午课后经常带着学生在篮球场上跑得满头大汗。当年学校篮球比赛,杨老师还担任裁判。在杨老师带领下,我们班不仅篮球打得好,更重要的是学习成绩也比较好。二十世纪七七年、七八年高考,我们班就有三人考上了本科,两人考上了大专,而且出的人才最多。文/泉水叮咚编辑/赵姗姗视觉/赵怡二审/姚曼三审/黄蔚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