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善美统领 讲好讲透思政课道理

  □ 朱娅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思政课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宏大叙事的理论课。对于“讲道理”来说,一方面,真理性认识使其“深”,艺术性审美使其“活”,道德性感悟使其“透”,从而达到以真启智,以德润心,以美养情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思政课需要讲知识性“道理”、讲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讲核心价值观“道理”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道理”。但这些宏大叙述,因其崇高性、抽象性,往往会和学生认知水平、生活实际等存在距离感,因而需要讲好真善美统一以及富有审美趣味的故事,让道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浸入到学生心中。

  首先,故事要具有真实性,符合美的规律。触动灵魂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故事。“唯有真实的,才是美的有价值的。”“不能使人相信,就不能感动人心。”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选取思政课内容的时候,要注重故事的真实性,以真情打动人。比如,思政课教师在宣传最美人物来启迪学生的时候,可以借鉴《感动中国》的表现手法讲述故事。在介绍科学家朱光亚时,编导利用最真实的细节呈现——当原子弹爆破时,朱光亚因为司机迷路而没能赶到现场,他只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了爆炸的蘑菇云,没有欢呼,没有观众。这一细节展示了生命中的一次巧合,却深刻地印证朱光亚一生的品格:当辉煌与荣誉到来的时候,他默默退到一边,埋头苦干,远离欢呼和荣誉。这种真实的故事往往最能深入人心,因为它富有人情味。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哲学家的箴言:“内容必须首先本身是真实和具体的,然后才可以找到真正的美的形象。”“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真实的故事并非都有“美”的外表,却有“美”的本质,因而真情才最能打动人心。思政课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要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发掘人性、品德等道德本色的闪光点,表现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充满人性本质的人物形象,它可以让内容“动”起来、“活”起来,使德育故事本身充满魅力。

  其次,故事要有价值性,符合善的内容。思政课故事的“善”必须体现出故事的正面性、积极性、健康性的人生观;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以及展现人性美;还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真理的追求等方面。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在对故事的选择上,要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如考量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情感倾向等要素,才能发挥既激励人心、又引导学生正能量效应作用。中央电视台《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系列报告就是契合思政课故事审美化的呈现,它通过集视觉听觉审美方式为一体,艺术化地呈现了一个个具有正能量的故事,里面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的“超级稻”梦、为盲人所用智能手机开发手机软件的程序员的创业梦等。这些多样的故事艺术化地呈现,是他们的精神价值的追求体现过程,也是“中国梦”这一理性而又宏大建构的主题展现的过程。

  最后,故事要具有审美性,符合美的表达。打动人心的故事必然具有美好的表达。“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这里的两个“最美”,突出了思政课真善美的统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娓娓讲述了瓦莲金娜母子等三个反映中哈两国人民友情的动人故事,感人至深,既提升了正面宣传的有效性,又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思政课需要永恒的故事,永恒的故事必然是真善美相统一的故事、适合“美的规律”的故事。这就要求故事本身体现科学性与道德性,是凝结人类道德文明与科学文明实践的审美化表达。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22SZB-00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改项目(YKF2210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