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案连续告破,背后是北大这个新兴的一级学科!

  以下文章来源于北京大学 ,作者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大是常为新的

  36年前,浙江舟山发生一起特大抢劫杀人案。现场遗留的关键线索之一,是一枚带血的指纹。2022年9月,该案正式宣布告破,两名嫌疑人全部落网。案件突破的关键,在于对这一枚血指纹的识别。北京大学智能学院教授封举富团队历时二十余年攻关,研发出人工智能指纹识别引擎。该技术自应用以来,已协助警方成功破获数千起案件,实现了我国开放环境下指纹识别技术的飞跃式发展。

  指纹识别,人工智能破案

  二十余年前,30出头的封举富接过了北大指纹识别研究的接力棒。彼时,在石青云院士的带领下,北大团队研发出我国首个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开创我国指纹识别技术的先河。指纹识别的核心是找到并标记每一枚指纹的特征点,系统将其转化为一串串二进制数字,与已有的指纹数据进行比对。“只要两枚指纹所有的特征点都能对上,我们就认为它是同一枚指纹。”封举富说道。

  2003年,封举富带着该技术前往海南协助警方侦办案件,实际应用的复杂情况远超出他的想象。案发现场留下的指纹往往难以辨认,系统并不能很好地识别、标记出指纹上的特征点,还需要人力一个个手动去标,进而导致其进行比对时成功率不高。面对这一局限,封举富直言:“初代技术的效果确实还不够好,还是离不开人工标注。我感到有些羞愧。”

  

  案发现场留下的指纹

  从海南回来后,封举富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指纹识别技术摆脱人工限制,成为真正的“全自动”系统。在研究过程中,封举富感到,常规技术路线似已触摸到了“天花板”,要想翻越“全自动”这座大山,需要引进新的方法。

  封举富的冷板凳,一坐就是10年。

  2013年,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封举富看到了将其应用于指纹识别的可能。他将研究十余年的指纹知识,变成了一行行指令敲进了代码,从算法上下功夫将计算机培养成指纹专家。

  2016年,“进化”完成的人工智能指纹识别算法面世,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这套国际上首创的算法已经能够媲美甚至超越专业、熟练的标记员,实现了全自动特征提取和快速比对。如今,大案要案的指纹鉴识工作不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案件侦办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如今封举富还有更大的梦想:“我们想做到像手机指纹解锁一样,一输进去指纹,马上就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结果。”封举富有信心,未来这套系统能够完全取代鉴识专家。

  作为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指纹识别引擎在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智能社会的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根据北京大学智能学科“双一流”建设发展规划,封举富正与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合作,将智能指纹识别技术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应用部署,实现以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学科交叉,智能学科落地生根

  北京大学是全球智能学科诞生地,而起点是北大信息科学中心。

  北大信息科学中心,简称“信息中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学部委员程民德院士和石青云教授、迟惠生教授发起、倡议建立的第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这也是北大智能学科多学科交叉的起源。它以数学系、电子学系和计算机系为主,联合心理学、中文、遥感等共十个系所组成,开展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研究。其宗旨是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北大的综合优势。

  2003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北大智能科学系成功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7年底,北大智能科学系正式向北大研究生院申请增列“智能科学与技术”硕士和博士点。经过论证终获批准,及时衔接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升研。至此,智能学科的本、硕、博培养体系打通,全国首个完整的AI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就此落地。

  

  北大智能学院成立仪式

  2021年11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智能学院。北大智能学科正着力于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人才。依托元培学院和信息学院两个本科生学院,打造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北大通班”和“北大智班”,设计全新的通用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了国际领先的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经过短短3年的建设,“北大通班”在北大高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据统计,2023年高招入围通班的42名同学中,有19名是来自我国多个省份的理科前3名。

  2023年4月,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武汉揭牌,成立了全国首批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其核心使命就是把北京大学的人文社科与智能学科相结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出智能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晋浩天)

  原标题:《命案连续告破,背后是北大这个新兴的一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