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新思想 · 砥砺奋进新征程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心得②
我校党委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扎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刻思想、精神要义,组织开展有重点、分步骤、多层次的促学活动,形成了全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厚氛围。各级基层党组织以学促思、以思促行、以行促效,不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校党员干部密切联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及我校“双一流”建设、“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结合个人思想、工作实际撰写学习心得,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新的工作思路,拿出务实工作举措,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努力奋斗!
社会科学处处长达胡白乙拉:
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举世瞩目。党的二十大报告为高校做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由15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均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密切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要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义,在实际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奋力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智力支持。
在校党委领导下,社会科学处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制定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方案,组织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广泛交流。
1.社会科学处第一时间收看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直播盛况。
2.组织文科科研平台开展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活动。
3.组织文科学术社团开展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
4.开展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学术成果征集活动。
5.组织文科学院申报国家和自治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
6.组织文科教师积极参与自治区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
7.积极推动与自治区社科联共同主办“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
二、全面总结“十三五”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工作
“十三五”时期,我校哲学社科工作在科研平台、重大项目、高水平成果、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重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我校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数量增加到14个。新增国家四部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二)科研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培养了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5人,获批自治区级创新团队3个。
(三)承担重大项目和产出重要成果能力显著提升
获准科研项目581项,获准经费1.05亿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比“十二五”增加7项,在“双一流”建设全国高校重大项目立项排名中居于32位,在部省合建高校中位列第三。
出版学术著作359部,发表论文2815篇;获得教育部奖3项、全国优秀博士后学术成果奖1项,自治区优秀成果政府奖14项。
(四)服务国家战略和自治区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蒙古学研究中心”和“蒙古国研究中心”入选国家CTTI智库索引。与自治区党委合作成立了党内法规研究教育中心;与自治区纪委、教育厅共建了内蒙古廉政研究中心。
(五)学术交流与合作活跃,学术影响力明显增强
加强与蒙俄高校科研机构交流,拓宽与世界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与英国剑桥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稳步推进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高校的合作。
三、认真谋划“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工作
“十四五”时期,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一)大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平台体系
1.实施“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面向国家战略和科学前沿,鼓励领军人才组建创新团队,以“长周期、任务制”方式推动学术骨干成长,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2.优化重点研究基地体系,按照基础研究型、智库功能型、交叉创新型三类模式进行分类管理,打造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需求的主力军。
3.大力培育人文社科实验室,结合学校实电影先生际,科学谋划,整合资源,设立实验室建设试点,探索科研范式的创新变革。
(二)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
1.加强基地的实体化建设,整合资源,壮大队伍,将基地建成服务国家民族工作的高端智库、学术研究重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示范中心。
2.建立基地开放课题机制,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面向全国设立和实施开放课题,提升集中科研攻关能力。
3.完成自治区重大委托项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内蒙古卷》编纂工作。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1.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培育为抓手,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2.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展深入研究,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支撑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学位点建设。
3.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扩大国际影响力。
(四)大力加强古籍文献搜集整理与挖掘研究
1.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时的指示:“加强蒙古文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实施“蒙古文古籍数字化工程”,与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图书馆合作,建立蒙古文古籍文献全文数据库,搭建智能分析与管理平台。
3.围绕蒙汉历史文化交流,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协同攻关,挖掘北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升智库建设
1.建设“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发挥区位、人文等优势,提升对中蒙关系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2.建设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集中攻关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的东北亚6国7种语言文字资源开发利用关键课题,完成“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任务。
3.建设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加强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持续引领和推动蒙古文信息处理研究与应用技术发展。
(六)积极对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1.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深化考古、历史文化研究,全方位对接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加大与地方政府共建文化旅游研究平台力度。
3.统筹学科优势,打造文旅融合学科培育与产业服务团队,深度参与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打造成果典型,助力北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我校的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不断发挥北疆哲学社会科学主力军作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务处处长周建涛: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努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要求
1. 教育、科技、人才合并为一个部分进行论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工作,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专章,即第五部分,进行集中表述、作出整体部署,是报告的一大亮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这一战略安排,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2.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提法,报告做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充分体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提出这一重要论断,体现出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条件已经越来越成熟。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能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出高水平人才,体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两方面,促进高等教育发生格局性变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二、本科教育教学思考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用心用情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
1.本科人才培养地位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学校核心价值的目标追求和社会效益的集中体现。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从昨天孟繁华教授的辅导讲座中,我们又再一次学习认识这一点。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也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应该加快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严格规范地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对本科教学重视程度,改变教学基础设施投入较少、更新较慢等现象;改变部分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更愿通过论文和项目获取快速进步的渠道,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等现象;改变对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管理不严格,教师缺乏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而课堂吸引力不足等现象。
2.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本科教育必须深刻把握的核心问题。
国家有国家的需求,区域有区域的实际。跳出内大看内大,社会需要内大培养什么样的人。昨天孟教授的报告中也是强调一流追求和服务发展。我们需要思考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更加突出一流导向、学校特色,如何使教育理念的表达更具时代性。也应该表达出我校培养骨干人才、领军人才、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的目标指向。
3.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学科发展动态和国家战略需求,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加强专业动态调整,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发展规划不断推进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主动布局国家急需、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
加强专业建设、评估和认证。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新标准,以一流专业为核心抓手,革新理念,转变思想,持续改进,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四新专业、战略新兴性专业建设,推进传统专业转型和升级改造。开展本科办学质量与效果综合评价,重视专业评估和认证,建设学校的质量文化。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与国际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筹建贯通式“微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推进学分制改革,本硕博一贯制培养方案。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工作。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赋能,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教学模式。创设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情境,探索翻转式、探究式和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要加强科学论证,开展学期设置调整、课程调整,保证开课质量,控制开课数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也保证教师有充电反馈、自我提升的时间。
4. 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在更新升级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同时,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任课教师水平,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规划发展路径、提供上升空间。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衔接、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双创互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和资金扶持力度,支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借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契机,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5. 坚持五育并举
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着力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实效。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承载起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创新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五育”融通整合,加快构建思政、体育美育劳动协同育人共同体,汇聚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把工作重点和核心真正放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全局谋划、科学规划、聚焦重点、抓住痛点、整合资源、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精准施策与精细管理,充分调动学院和教师积极性,全面激发“教”与“学”的活力,增强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成效,扎实推动学校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走好有特色、西部领先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
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刘健: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踔厉奋发加快“双一流”建设
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今天将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踔厉奋发加快‘双一流’建设”为题进行交流发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作行动指南,指引“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
一、回顾往昔:党的二十大学习
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发展的同时,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二、立足当下:“双一流” 建设现状
自2017年内蒙古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来,先后入选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以及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生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态学、化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中国史入选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当前,化学、材料科学学科主要围绕能源和煤、天然气、稀土、非金属矿藏、蒙药、乳制品等特色资源,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已进入ESI全球前1%,2021年获批国家级“稀土无机能源催化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多年来,化学化工学院聚力高层次人才引育创新,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目前引进及培育“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人,培育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培育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引进“骏马计划” 高层次人才20余人。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再上新台阶,2021年发表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8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现稀土超细纳米粉体的绿色产业化规模制备,完成年产5吨稀土超细纳米氧化铈粉体新材料中试示范。新增国家及自治区重大、重点各类科研项目共计40项,经费总额1184万元。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上下联动”,培养一流人才。制定严格的遴选、培训、考核机制,推进导师队伍制度化建设;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提升研究生导师工作水平。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全面落实“合作共享”,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三、展望明朝:未来发展方向
坚持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引育并举,夯实本科教育,强化科研产出,加快化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引进并用好学术领军人才,造就具备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推进“科技兴蒙”行动中“4+8+N工作机制”的良好运转。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构建“一个根本、两条主线、三位一体、四阶引导、五元支撑”的“三全育人”新模式;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培育自治区级及以上的教学成果奖。统筹学科优势,攻克稀土与过渡金属材料化学、煤与非金属矿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氢能与二氧化碳转化、精细有机合成、化学生物学5个学科方向建设瓶颈,并形成2-3个学科“高峰”。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研新模式;建成国际合作交流多元化平台;建设基于稀土、能源材料或碳中和研究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能源材料化学与乳制品领域2-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服务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全力攻关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氢能、碳捕集封存五大领域关键技术。
来源 :内蒙古大学新闻网
编辑 :杨絮 娇娇
主编 :吴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