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书单:不能遗忘的10件“小事”

  这一年你过得好吗?

  或许不会有人轻松说出答案,每个人的2022都略显复杂。

  这一年,是让很多人想按下快进键的年份,如今它真的走都终点,也总有一些幽微的情绪,值得纪念。

  回过头来,幸好还有书,在每一个孤独、犹疑、茫然、畏惧的时刻,予以我们陪伴和答案。

  在不确定里,我们躲进一本本书里,修炼自我,向上生长。

    2022年末,十点君特别推出“十点读书·年度好书榜”,涵盖文学、心理、社科、历史等诸多领域。

  里面是我们读过的书,也是我们走过的路。

  或许你对2022没有多余的留恋,只是在翻起这一年的好书时,还会心生温暖。

  01.《应得的权利: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

    [澳]凯特·曼恩/凯特·曼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应得的权利》作者凯特·曼恩,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被称为“21世纪的波伏瓦”,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

  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打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凯特·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02.《看不见的女性》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新星出版社

  9月,“高铁上能不能卖卫生巾”的问题引发网络热议。

  人们争论的不是“能否售卖”这个问题本身,而是对于“女性生理期”的无知和偏见。

  《看不见的女性》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让我们知道:世界上哪些男女都需要的东西和服务,是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的。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

  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03.《一个女人的故事》

    [法]安妮·埃尔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0月6月,诺贝尔文学奖颁布,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获奖。

  诺贝尔奖官网这样介绍她:埃尔诺始终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她的创作之路漫长而艰辛。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埃尔诺的自传体小说,描述了一个曾经充满活力和独立的女人,在老年时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和岁月、梦想和现实。

  埃尔诺出身于法国贫民阶层,父母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小食品杂货店。为了使她脱离卑微的社会阶层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父母尽己所能,不分昼夜地工作,将她送进大学。

  然而当她真正地实现了“梦想”,上升到所谓的高等阶层时,她却与父母产生了无法调和的隔阂,永远地与那个她所出身的世界分离了。

  在这个故事里,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

  04.《我本芬芳》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惠才,在求学时遇到了单身的吕医生,两人一见钟情,很快结婚。

  然而,婚后的吕医生对外人亲切照顾,却对惠才冷漠挑剔,毫无关怀。

  就这样,惠才在无爱的婚姻中度过了几十年的孤寂人生,所有委屈和不甘都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有人说,读过《我本芬芳》才明白,婚姻不一定通往幸福,也有可能通往伤痛。

  中国式婚姻里,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女人?杨本芬讲述六十年婚姻故事,写尽那些无人知晓的伤痛与困惑,献给所有不被看见的你我她。

  05.《命运》

    蔡崇达

  浙江文艺出版社/广州出版社

  在《皮囊》里,蔡崇达讲述了阿太的命运沉浮,时隔八年,他的第二部小说《命运》,就以阿太为中心,讲述她九十九岁的人生故事、命运选择。

  生长在海边的阿太,每天面对大海的潮起潮落,就像她人生的起起伏伏一样。

  她在十几岁时就背上了“无子无孙无儿送终”的命运预言,事实也是如此,结婚多年没有生育,哪怕四处求医问药、尝试偏方,却生不出一儿半女。

  但阿太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为难自己,生不了孩子,就收养,她接连收养了三个孤儿。

  百年的人生,跨越了一个世纪的长度。

  命运多舛,悲欢离合,在一个人的无常里,我们能看见所有人的命运。

  06.《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唐盛世是从哪一个“蚁穴”开始走向溃败的?

  善于用小细节书写大历史的马伯庸新作《长安的荔枝》,就从一句唐诗开始,挖掘“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背后是这样的大唐。

  鲜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三天,出产荔枝的岭南距离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如何让贵妃在生日那天吃上新鲜的荔枝?

  这场唐朝的“闪送任务”如何完成?

  马伯庸以一个普通小吏的经历,折射唐朝的衰败之势。

  07.?《现代中国的形成》

    李怀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

  中国近现代史知名学者李怀印,聚焦地缘政治、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三个关键因素,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仲伟民说:中国是唯一一个建立在昔日王朝基础之上并且成功转型的现代国家,而其转型时间之长,过程之复杂艰巨,同样世所仅见。而理解此点,是理解当代中国之关键。

  08.《纳瓦尔宝典》

    [美] 埃里克·乔根森

  中信出版社

  幸福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致富也不仅仅是靠运气,积累财富和幸福生活都是我们可以且需要学习的技能。

  纳瓦尔是硅谷成功的创业家,创办了著名的股权众筹平台,投资了推特、优步等公司,在44岁时被评为“年度天使投资人”。

  《纳瓦尔宝典》根据他多年发表的文章汇编而成,纳瓦尔认为,赚钱不是一件想做就能做的事情,而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能。

  要想获得财富,你就必须知道做什么、和谁一起做、什么时候做。

  与埋头苦干相比,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思考。

  09.《妥协社会》

    [德]韩炳哲

  中信出版集团

  德国作家韩秉哲在《妥协社会》一书提出,如今,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

  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对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冲突和分歧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它们很可能导致令人痛苦的争论。

  人们习惯了点赞,沉溺于讨喜的妄想中。一切都被磨光、理平,直至称心如意。

  然而如瓦尔特·本雅明所说:在所有身体感受中,唯痛苦像一条可以通航且永不干涸的河流,将人类带向大海。

  真正的幸福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使幸福免于被物化的恰恰是痛苦。

  《妥协社会》便是一部直面痛苦、思考生命,重建意义世界和价值体系的勇气之作。

  10.《往里走,安顿自己》

    许倬云/冯俊文

  北京日报出版社

  这一年,我们见证冲突与争端,经历矛盾与茫然。

  90岁历经疾病、战乱、迁移的史学大师许倬云告诉我们:只有往里走,才能安顿自己。

  我生而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八岁以后我坐在竹凳上,但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事。我看一堆蚂蚁从窝里出来,每只蚂蚁从大叶子上采一块扛在背上,排成一队走单线回到窝里。如此情景我看了一个小时,像看一场很有趣的戏剧,也能由此发现蚂蚁的智慧。这种方式叫“自我排遣”,自己寻找安顿的地方。

  保持一份清明,保持良心的独立性,保持慈悲和平的心和自重自敬的心。

  重视你自己,面对滔天大浪的时候,要冷静,要有信心。

    这就是我们的“阅读2022”,是十点君陪你读书的第十年。

  感谢这些纸张与文字,绘就了一幅平凡人成长的地图,也构建了理想生活该有的样子;

  也感谢你一整年的阅读与陪伴,在十点君陪你读书的每一天,我们一起探索世界之大,一起领略人生之幽微。

  我们始终相信,文化能给更多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2022年最后一天,为还在读书的自己点赞!

  明天,“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