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里说,遗忘才是生命的终点!所以,这些“鬼节”其实更是温暖而重要的日

  再过两天就是春分了,春分在满城柿子沟一带是清明祭祀的开始。在这个地方,清明节并不是上春坟的主要时间,反倒是春分这半个月里是人们祭奠先人的日子。特别是三年以内的新坟,一定要在春分这一天去坟上烧纸祭奠。

  小时候,在春分的大风中随妈妈去祭奠姥姥,总能远远地望见一些同是给逝去的家亲上坟的人。若是赶上春分这一天,悲切地哭声在空旷的山野里断断续续。在一个小小的土丘前,一把纸钱,几多供品,一瓶自家做的浆水,寄寓了对逝者的无限哀思。坟前喃喃的细语又怎么能化解心头无比的思念?倒不如痛痛快快地哭上一场,把心里的无限怀念与生活各的万般不易说给这人听。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上坟会哭,直到有一天父亲走了,而我也真正地长大了,才忽然间理解了曾经的人们。但却无法解释这种理解的原因。直到父亲走后的一天,看完了《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电影里的情节让我哭得一塌糊涂。有句话让我感同深受——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是啊!死亡只是肉体上的停止,而思念和铭记却让这亲情与祖辈父辈的精神长存!乃至成为一个家族无形中强大的支柱。难怪季羡林老先生说,“死人活在活人的记忆里。”的确如此啊!

  中国是一个有着孝老爱亲优良传统的国度,这份孝和爱里面包含着对已逝亲人的追思与传承。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传承先人的德行,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在一年四季里给我们安排下了几个特殊的日子用以追忆先人,寄托思念,传承精神。而这些日子与其它的节日不同,它们的名字叫作“鬼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和下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是我们专门用以向逝去的先人来表达思念的日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清明时节,是我们在春风与春雨中细表心事,述说着春天的思念。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祭祖与扫墓的日子。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由一种节气名称,渐渐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由此可见,七月十五“鬼节”也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七月流火,思念亦如火种般从来不曾熄灭。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深秋十月,天气已经寒气渐重。十月初一“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了一些变化,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其实,对于寒衣节,我们除了祭奠先祖,更多的现在已经演变为提醒父母爱人等所有关心的人要增添衣物御寒。所以,“寒衣节”不寒,是个温暖的日子。

  其实,农历十月里还有一个祭奠先人的日子——下元节,只是这个节日有点快被人遗忘了。下元节的由来与道教有关。道教奉祀天、地、水三神,称为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称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这三官的诞辰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于是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是为道教节日。按道家的说法,天官于正月十五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称天官赐福;地官于七月十五来人间释放幽冥业满之灵,称地官赦罪;水官于十月十五来人间为人消灾减厄、解救危难,称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来人间解厄的日子。十月十五也是祭拜祖先的日子,在祭拜中要焚“金银包”,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祭拜祖先后在祭拜下元水官,以祈求水官消解困厄,在祭拜时要在正厅挂灯笼。

  然则,鬼节也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区别。比如在满城柿子沟,如今家家户户烧完寒衣纸,已经不会再去下元节再上坟了。倒是另一个重要的日子和活动不得不提——年三十儿接家亲。所谓的接家亲,其实就是把已故的先人们接到家里,让他们在过年的这三天在家里接受子孙后辈的跪拜供奉,而无人迎接供奉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孤魂野鬼。到了正月初三,长辈们就带着晚辈们去上坟送家亲。接家亲必须要到坟上烧纸,要一路给已故的先人说着话,遇到旁人不能随便说话。为了显示自己是接家亲的人,老人们都是背着一个背筐然后手里拎着一根长长的玉米秸做为标志。小时候看到这样的人是不能跟他们搭话的。如今时代进步了,年三十到坟上烧纸的习俗依旧还有,倒是回家路上的各种讲究已经没人去执行了。

  我们常说生活充满了仪式感,而这些节日便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具有仪式感的日子。这日子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懂得了传承,感受着温暖。哪怕是名字听上去有些怕人的“鬼节”也不例外,您说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