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其实是刘禹锡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奢望
本人临摹的《陋室铭》从去年年底迷恋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开始,到购买《宋徽宗瘦金体书写技巧》以及临摹《闺中秋月》《千字文》《夏日》《欲借风霜贴》《秾芳诗贴》,再到逐步了解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是柔和了黄庭坚、褚遂良、薛稷、薛曜等名家书法后,我便购买了楷书临摹字帖《兰亭集序》《金刚经》和《陋室铭》,这不,这几天临摹《陋室铭》时,一边临摹一边揣度这首骈俪诗文,渐渐的,从《陋室铭》的字里行间品读出跟以前学习背诵《陋室铭》不一样的感觉。
首先,咱们先看一下《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篆《陋室铭》《陋室铭》这篇文章应该是在初中时候学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快就会背了,对于年幼的我来说,会背和理解其中涵义是两个概念,当时也不懂,只觉得写得好,但是具体好在那,也说不出个一二三。
品读诗词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人生阅历或者说感同身受,这些东西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的。小时候做不到这些,现在三十多岁了,再加上这两年生意不顺,房贷和家庭生活压力,我开始慢慢隐忍着不满,慢慢积累白头发的同时品读着人生的不易,慢慢开始对一些东西、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陋室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不断临摹楷书《陋室铭》,我渐渐的觉得《陋室铭》不单单是教科书说的那样,什么刘禹锡不留恋官场,不迷恋权贵,喜欢安贫乐道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是,恰恰不是,从我不断的临摹品读中,我逐渐意识到,刘禹锡想得到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入世则高朋满座、人前显贵、风流倜傥;出世则与圣人为伴、与贤达同流、与老百姓划清界限。
为什么这么说,下面我解释一下。
首先,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可以读出,刘禹锡是赞同“名以人而闻”这种说法的,不管是什么小山旮旯还是小河沟子,只有有大能者住在这里,就能把这些不起眼的山旮旯、水沟沟烘托出来,成为名胜古迹。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我刘禹锡不管处在什么位置,即便现在过得不如意,天天被琐事缠身,但是我本人很有名啊,天下人照样会知道我、崇拜我。其实呢,这是一种很自欺欺人的想法,刘禹锡当年当时混的好不好,两个字,不好,好的话也没有寂寞无聊的时间在纸上笔端抒发情感。说句题外话,其实我也是闲的蛋疼,在这里一厢情愿地解读刘禹锡的《陋室铭》。
其次,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看出,刘禹锡有些自命清高,想着跟自己往来的人都是鸿儒、大学问家,而那些只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村民老百姓,根本不是他刘禹锡接触范围内,刻薄点说,刘禹锡也不把他们当同一阶级的人,那些老百姓就是给他们这些有学问的人服务的下人而已。
再次,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看,刘禹锡不是不想当官,是想当大官,想当那些大到不用处理这些案牍小事、琐事的大官。
最后,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看,刘禹锡对现实很不满,有归隐之心,但是归隐又不是自己的初衷,归隐只是为了更好的出世,为以后的人前显贵留伏笔,所以先写首诗来寄托一下自己的期望,憧憬一下美好的生活。这也是我为什么说《陋室铭》其实是刘禹锡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奢望所在,我们每个人都在憧憬一个得不到的未来,向往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得到什么立马就能得到什么的精神陶醉状态,等到我们慢慢长大成人,在现实面前跟一个又一个拦着、挡着、妨碍着我们实现未来梦想的敌对人物周旋中,我们中的有些人慢慢开始扔掉之前的理想,慢慢的融入生活,理解生活,混的好的话,还能享受生活,不再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梦,做一个梦醒的人。还有一些,只能落寞在茫茫人海中,一辈子碌碌无为、了了此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