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遇见华理70年】沈铁群:以吾辈之名,传承华理风骨

  

  

  讲述人介绍

  沈铁群,男,中共党员,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曾任商学院分党委(现为院党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学生工作顾问。1974年进入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学专业就读,1977年毕业后留校工作。曾多次荣获华东理工大学“先进教育工作者”、华东理工大学“优秀班导师”、华东理工大学“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华理的35年岁月里,沈铁群历经求学、就业、成家等人生阶段。作为一名党员,他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作为一名华理人,他恪守“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将华理品格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跨越七十年时光的华东理工大学因奋发而生,因人才而盛。七十年来,华理始终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一代代华理人初心不改、劈波斩浪、开拓创新,用他们的勇气信念铸就强国之梦;一代代华理人胸中有志、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用他们的青春热血浇灌进取之花......华理之于我,是成长的摇篮、是前行的风帆、是温暖的港湾,是助我攻坚克难、向上生长的精神力量,更是深刻且难忘的三十五载回忆。

  求学岁月:

  感受华理勤奋求实的精神品格

  60年代末期正值中苏关系紧张的特殊时期,我和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奔赴呼玛县的吴八老岛,驻守边疆。那里面朝国境线、背靠大兴安岭,吹着寒冷的北风、饮着黑龙江的江水。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一起练习投弹射击,一起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值夜站岗,时刻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斗。正是这段经历,养成了我能够直面困难、吃苦耐劳的品格,这恰巧与华理的校风不谋而合。

  1974年,经推荐我来到了上海,就读于华东化工学院的化工机械学专业,带着学习知识、建设祖国的理想与信念,开始了校园生活。所有人都知道,华理的校训是“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这是学校一脉相承的办学传统,也凸显出了华理人不尚虚夸、不事张扬、崇尚实干之精神品格。老一辈教师倾心育人的大师风范,严谨治学的扎实作风,深深地激励着华理学子孜孜以求、砥砺前行。还记得我大学时代的恩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工程界权威学者胡英教授,他每节课都要提前一个小时来到教室做准备,亲手写满两大块黑板的板书,工整美观、清晰规范的粉笔字也成为了我们数代华理人对课堂的共同回忆。

  老师如此,学生亦如此。过去的孩子们十分珍惜读书机会,大家上课专心科幻片听讲,课间休息也时常围着老师提问答疑,或三五成群相互切磋。特别是我刚毕业留校时带的那几届学生——记忆中清晨的河畔、夜晚的走廊,甚至连就餐时间的食堂都随处可见拿着课本和单词卡背诵温习的身影。教室的桌兜里永远塞满了课本和文具,晚饭结束后总是抢不到自习室的座位。现在沪上高校间流传着的“学在华理”,虽是一句谐戏语,但作为一名“资深华理人”,这些往事我深有体会。

  回想起来,倘若让我说在华理做过最有意义的事,那便是专注于课业,心无旁骛地学习。不带任何功利心地去做学问,不把升学、考证当作达到某种目的跳板。践行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优良校风,争做致知穷理的力行者、守正守心的青年人。

  华东理工大学是育我成长的摇篮。它以求实求真、追求卓越的学术传统和科学精神,为我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让我得到了广博的知识积累,也开启了我人生的新篇章。

  职业生涯:

  见证华理发展腾飞的点点滴滴

  1977年毕业留校后,一开始组织安排我在化机系做学生工作。我与大家年纪相仿,所以相处起来非常融洽,如同兄弟姐妹一般。那些年,我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们从初入校园的懵懂少年到奔赴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感慨不已。几十年过去了,有人成为学者、业务骨干,有人在单位、部门中担任要职……大家都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0年对我来说又是一个难忘的时间点。那年正值工商经济学院(商学院前身)组建成立,我从外语系被调任来工作。负责人事管理的我,最初几年最发愁的事就是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有商科背景的专业教师人数太少,还有一些教工夫妻因没有住房分居两地,无法照顾父母孩子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在与学校多次沟通、协调后,我们引进了第一批应届博士师资,不少来自全国一流高校的青年人才入职华理,极大地推动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程。与此同时,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安心工作、放心生活,我和同事也会提前跟校方确认好住房,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那个时候的我们,边教学、边建设,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生源不足?所有教工跑遍各个学院、各个系征求意见招来了第一批学生;办公条件简陋?院长和我们的教员都挤在一间大办公室里,讨论教学搞科研。慢慢地,学院有了更多的专业方向,有了第一个硕士点,有了第一个专业学位项目(MBA),有了第一个海外合作项目……我职业生涯三十多年的时光里,见证商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茁壮成长,从“借”老师、“借”学生到拥有170名专业教师团队、5000名在校生的国际化商学院,逐渐成为了华理“新文科”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勤勉工作

  1992年,我出任学院分党委副书记,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众所周知,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围绕立德树人使命,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选拔优秀后备力量,是基层支部首要的工作职责和政治任务。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青年学生作为国家脊梁,是新时期党员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严守大学生入党标准至关重要。如今和平年代,虽无枪林弹雨的考验,但依然需要无私奉献、执着坚守。所以我对学生党员一直有四项要求:一要不忘初心;二要坚持理想;三要勇于实践;四要不断进取。在这样的标准下回过头看,我有自信说,华理学生党员们都是经得住考验的。不少学生党员日后成为了单位机构里的干部,我们从组织行为学当中去研究,他们都通过了组织对他们关键节点与重要关口的考验,这也是为什么最初我们要认真对待学生入党标准与入党动机的原因。

  

  带领学生一起宣誓

  

  参加党支部活动(第二排右一)

  华东理工大学是伴我前行的风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新中国第一所化工特色的高等学府,到发展成为现如今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几十年风雨之路我与华理一起走过、共同成长,在砥砺奋斗中锤炼本领,在披荆斩棘中勇往直前。

  退休时光:

  肩负华理薪火相传的责任使命

  2009年我退休了,离开了工作岗位却始终心系华理——哪个学院新增了博士点?哪个研究团队获得了科学技术进步奖?哪个系所拥有了顶尖学科?这些有关华理发展的大事我都可以做到如数家珍。与此同时,这十多年里,我也尽己所能参与到学校大大小小的若干活动之中,就比如以老教师的身份加入新生咨询会,就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就业前景、考研读博、学习规划等话题和年轻学子展开深入的交流;也曾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回到华理校园,和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党员分享我的经历与故事,激发他们 “知校、爱校、荣校、兴校”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期待青年党员们能够坚定理想信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诠释党员的初心使命,以踏实的态度、勇敢的担当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华东理工大学是我温暖的港湾。作为一名“资深华理人”,我的大半辈子都在“梅陇路130号”度过,这里有我志同道合的好友,有我奋斗终身的事业。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每一份回忆都弥足珍贵,每一段经历都难忘终身。感谢与“理”相遇,期待共赴新程!

  

  七十年来,华理师生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七秩芳华、弦歌不辍,我们迎来了新的征程、新的起点。作为一名华理人,衷心地祝福学校越办越好、越来越强大。期待未来华理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实现更多新突破、新飞跃,光辉历程更辉煌,桃李满天四海扬!

  

  供稿单位:商学院

  编辑:小鱼儿? 茅溢洋

  信息来源 |?花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