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总结表彰会举行 与会专家聚焦生命教育课程推进展开研讨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6月25日,2021年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总结表彰暨生命教育课程推进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的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聚焦学生阶段性凸显问题,重点开展“五个一”活动,全市大中小学共开展约4160场各类活动,覆盖近130万学生人群,收集“润心慧心、健康成长”的主题海报近10000份。

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沙军、上海市科教院副院长、德育院(筹)院长王戎、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和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相关领导,以及上海各高校的学生工作负责人、相关单位领导和各受表彰单位代表150余位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

彭震伟在致辞中介绍了同济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情况和经验,表示同济将继续把“立德树人”的要求和“育心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全面融入进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为代表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活动中。

沙军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这一品牌项目开展十年来,在全市大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和意识的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平台和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他从整体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层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并鼓励各校及所有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在新时代用心将心理健康工作推向新局面。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对2021年度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进行了全面总结。她表示,今年的活动月注重通过线上咨询、线上讲座、线上宣传、线上主题班会等线上方式来扩大育心工作的影响力,呈现出学生参与度高、活动覆盖面广、线上线下结合、贴近学生需求、凸显艺术表达等特点。活动月聚焦学生阶段性凸显问题,突出生命价值引领,重点开展“五个一” ,即:开展一系列针对学生、教师或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团队会;开展一次集中性的咨询与辅导活动;开展一次线上线下相结合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开展一次典型个案、常见或突发心理问题的案例督导与研讨。

会上播放了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十年回顾纪录片,并对荣获2021年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活动月优秀组织奖的单位和优秀海报奖的个人进行了颁奖。同济大学等77家单位荣获2021年心理健康活动月优秀组织奖,21件来自全市大中小学的学生作品获得心理健康主题海报评选一等奖。

浙江传媒大学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长何仁富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探索和创新”的大会报告。他针对大中小学校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作了细致分享。他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思想、策略和方法,基于生命信念开展,以生命知识、生命体验、生命叙事去激发学生的生命智慧,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和茁壮成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7项具体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和授课时,注意将心理咨询的“价值中立”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在关系里开展学科教育,以生命倾听生命,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示范生命。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以“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架构、实施及创新”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课程推进研讨会。来自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和上海市建平中学的分享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课程开发、课程背景、课程内容等议题进行分享展示。

四川大学的教授肖旭从疫情背景下的生命教育实践中提出,从疫情出发,从危机灾害下的危机干预出发,从自然环境下的生命力出发,“活着真好” 是生命教育的基点,提示大学生要积极发现身边的成长资源,树立正确积极的生命观的重要作用。他提倡要在多元主体互动式的系统中,联合学生、家长和老师多方力量,运用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和社群动力来进行生命教育。

南京大学副教授费俊峰倡导将自身对于生命的反思性带入到生命教育课程的规划设计、内容建设和形式选用上。他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尤其需将知识、情感、体验充分融合的观念,强调生命的责任和意义的探讨,责任和意义不仅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负责,还需要为更广阔、更高远的社会、国家发展来负责,只有将个人的生命责任和意义与他人、社会或国家有机整合后,才能活出“人间值得”的美好感受。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张海燕提出,生命教育课程和心理危机预防是生命教育的两个基本点,生命意义和价值应成为全社会思考的内容,呼吁要将生命教育同民族教育结合起来,要怀有“全人教育”的教育观念,在动态、成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她还建议大中小学的各级教师不用局限于开课,采用多元艺术的形式(包括隐喻、音乐、绘画、团体辅导等)来进行生命教育,丰富教育形式,聚焦心理力量,焕发人生光彩。

上海市建平中学心理学科正高级教师张晓冬以“为生命赋能,为成长引入——理解、体验、内化”为题介绍有关学生抗逆力的研究成果,从学习理解、活动体验和生活内化三个方面以及宇宙、长远、微观和真实四个视角来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她从一线中学心理教师、心理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开拓者的多元角色的角度,系统介绍了生命教育在中学背景下的运用

张晓冬提倡,设计者可以从宇宙的视角、长远的视角、微观的视角、真实的视角等四个视角去理解生命,帮助学生在生活的多维度场景中去感受生命,进行积极赋能,协助学生内化收获成为内心积极品质。

同济大学姚玉红教授介绍了同济开展"生命的省思——如何过好这一生"课程的情况和经验。她指出,构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有其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对政策需要、学生需要、时代需要、育人需要的积极回应。同济大学的生命教育课程就是基于大学生普遍想要探索生活、自我成长、对生死命题困惑的需求之上;在课程形式上将“哲思理论(理性)” “活动体验(感性体验)”?“生活延展(慢慢长)”融为一体,以系统、重构地视角组织多形式、多样态的团体辅导活动,引领学生个体对于生命进行省思,在分享与合作中成长。

随后,与会的80余名上海市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负责教师和专家们就生命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仅有一线教师的声音、教育学专家的思辨,还包括学生代表的发言,大家共识性地提出,长期、有效浸润在学生成长全过程中的生命教育需要整合学校更多资源来共同推进,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可以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