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积极开展辅导员工作室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江苏大学辅导员心理工作室根据心理育人工作实际,注重培育学习成长型的工作团队,利用网络多媒体平台,着力打造“一体四面”工作格局,建设好“大、小、微、动”四类云端“心课堂”,努力开展“贴心”式心育服务,扩大心理知识覆盖面,切实提升师生心理健康素养。
完善网络育人载体。江苏大学秉持“工作室+”建设思路,“工作室+心理讲堂”模式建设江心“大”课堂,从学生需求出发,建设云端心理课堂;“工作室+微信微博”模式建设江心“小”课堂,普及心理健康小知识;“工作室+心理课程”模式建设江心“微”课堂,努力打造学生口袋里能随时打开的“心理书”;“工作室+实践服务”模式建设江心“动”课堂,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在实践中磨砺坚毅品格。工作室线上四类“心课堂”成为心理育人“心理课程建设、心理实践活动、心理咨询服务、危机预防干预”四大工作模块的有益补充。
整合网络文化资源。找准切入点,筛选恰当内容,借助优质网络文化资源与平台,开展多途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除学生工作群、微信公众号、“心灵驿站”网站建设外,加强与校官博官微、校电视台、广播台、校报、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微信微博平台的协作,不断扩大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提升思政教育引领性,打造服务师生心理健康的优质平台。
打造网络教育精品。紧扣重要事件节点,打造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生动活泼的微课程、微推文、微访谈等网络心理育人精品。工作室网络教育工作案例获评2020年江苏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评选一等奖,选送微课作品获江苏省高校“精彩一课”微课评比一等奖。
建强网络心育队伍。加强交流学习,聘请网络专家、心理专家、医学专家等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培训,要求工作室成员聚焦学生实际困惑,加强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对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特质进行研究、对学困生成因与帮扶举措等进行探究,逐步形成在工作中加强研究,在研究中促进工作的良好习惯,以点带面,引导更多的辅导员、教师参与网络心理育人工作,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