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路上砥砺奋进 开三秦大地民生新局

9月23日一大早,很多孕产妇来到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医院妇幼保健中心进行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作为该中心的主任,张欣文对如此庞大的人流量早有预料。

一个月前,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始实行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制度,这一制度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婴幼儿残疾发生、助力“健康陕西”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整个检查流程结束后,每一名孕产妇可以因为这项制度节省400元—500元。这些检查免费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孕产妇来到医院享受政策带来的福利,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喜事。”张欣文表示。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几十年里,她见证了陕西省从缺医少药到优生优育的悄然变化,也见证了陕西省始终以惠及群众为目标的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竭力为三秦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健康服务,推动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预防工作显成效 卫生教育谱新篇

70年来,陕西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逐渐建立起各级防疫防治专业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认真落实各项疾病监测防控措施,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陕西省从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目前已经建立全省预防接种服务体系,每年免费为1600余万名儿童接种免疫疫苗,全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下好先手棋,打好预防仗,筑牢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陕西积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掌握主动,占据预防高位,着力控制重大疾病,降低病发率。

陕西针对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的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乙肝、出血热、手足口病等10种重大传染病实行了专病专防精细化防控策略。全省大骨节病、克山病、麻风病、地方性砷中毒等主要地方病危害得到了基本消除,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药物治疗大骨节病等地方病患者3.7万例,手术治疗大骨节病患者346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5.47万人。

登高望远,携手共进。陕西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宣传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戒除不卫生的陋习,改善卫生面貌,控制疾病流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全面实施,陕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陕西省累计建成国家卫生城市10个,国家卫生县城54个,国家卫生镇11个。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安康市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全省累计创建国家健康促进县(区)19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9个。全国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陕西省健康素养水平2008年为4.81%,2012至2017年分别为5.51%、6.15%、7.08%、8.30%、9.35%、10.54%,呈逐年稳步提升态势。

改革创新奏新曲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陕西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全国开展较早的省份之一。大体经历了以下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陕西主要通过目标责任制管理,放权让利,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活力,扩大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供需矛盾。

2009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2016年,陕西省被纳入第二批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

……

作为第二批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陕西以健康陕西建设为引领,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突出体制、机制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强化上下、内外、区域联动,攻克改革难点,统筹医疗、医药、医保、公卫、监管、保障领域,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在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方面,10个设区市和83个县(区)均成立了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积极推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30%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10%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完成医院章程制定。54家医院承担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任务。薪酬改革试点覆盖10个市40余所二三级公立医院。实现收支平衡的公立医院占78.99%,较全国平均高11.5个百分点。在药品供应保障方面,公立医院药品和耗材“两票制”实现全覆盖。总药师试点持续推进,试点范围覆盖全省4个市51家医院。宝鸡市试点前后,医院药品费用平均下降10%左右。联合14省(区)组建药品耗材采购联盟,进口抗癌药联采价格与之前挂网价格相比,平均降幅11.3%。以2017年采购量测算,每年可节约采购资金0.91亿元。

目前陕西省城市15分钟、农村20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以基层首诊为目标建立家庭医生签约制度,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0.1%。医疗服务效率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2018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962798万人次,较1993年的4184.24万人次增长了469倍。全年总出院病人795.04万人次,较1993年的84.12万人增长9.5倍。

科技兴医新格局 中医药事业迎发展

站在新起点,迎来新发展。

科技兴国要求科技兴医,陕西借力科技发展助推医疗教育步入快车道,依托互联网建立医疗卫生信息新高地,眼光长远、后发赶超。陕西在医疗工作方面不竭努力、锐意进取、上下求索。

2010年,陕西实施“万名医生”培训项目,计划到2016年,对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所有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为期一年的全科医学专业岗位培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陕西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有中医医院177家,中医医院拥有床位数33895张,全省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在岗职工为42030人、卫生技术人员35894人。陕西省拥有国医大师3人、省级名中医107人和市级名中医190人。

在坚持“科技兴医”战略方面,陕西开展了医学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目前,全省共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2个(含中医类重点专科14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

近年来,陕西省利用“互联网 技术”建立完善了分时预约,预约挂号、预约检查检验、预约影像、远程医疗、分级诊疗、互联网医院、移动支付、诊间支付、一站式报销结算、商保结算、电子健康档案开放查询、药品配送等应用试点,使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预约挂号与移动支付更加方便快捷。

在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陕西省自1971年开始开展援外医疗工作,是全国承担援外任务较早的省份之一。截至2019年6月,陕西省先后向苏丹、马拉维派遣医疗队41批,其中苏丹34批、马拉维7批,共1099人次,累计接诊患者827.7万人次,救治住院患者38.6万人次,完成手术23.5万例。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2016年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完成“二甲”创建,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没有评级的地级医院历史。

健康扶贫措施实 共谋民生新福祉

20世纪80年代末,陕西就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支撑的具有陕西特色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33412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554个,村卫生室24183个。全省住院分娩率达到99.98%,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实现全省覆盖。

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陕西相继出台了10余部政策法规,初步搭建起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保障框架,对推动我省老龄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老龄工作格局已在我省逐步形成。多层次涉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建老年教育机构195所。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按照“一手抓精准施治减存量、一手抓疾病预防控增量”的工作思路和基本医疗有保障的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医疗保障政策,全力推进“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切实加强医疗卫生帮扶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健康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省因病致贫户累计减少13.83万户;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险范围,累计救治贫困患者56.56万人;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对患29种大病的5.4万名贫困患者开展专项救治。

2017年2月28日,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健康陕西建设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篇章,被上升到全省战略优先实施。“政府主导、卫健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大健康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深入开展八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确定省级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单位3540个、健康家庭3万个。宝鸡积极开展国家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安康、铜川、延安、汉中开展省级健康城市建设试点。陕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步入新阶段。

70年来,陕西医疗健康工作一路高歌猛进、成果显著。预计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30年,健康优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人民更加健康长寿,环境更加健康优美,社会更加健康和谐,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大健康格局全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