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院,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11 月5日,患者在斗门中心卫生院等待接诊。本报记者 白丹摄

11月5日上午,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办北街的斗门中心卫生院的3个预防接种门诊前,10多位要打疫苗的群众等待着,门诊的坐诊医生也在忙碌地接诊着一个又一个患者。“最近感冒的人不少,打流感疫苗的人和预防接种的儿童都很多,现在这个时间是卫生院接诊高峰期。”斗门中心卫生院院长薛力说,“这两年门诊患者人数有所增加,医生的工作量很大。”

斗门中心卫生院,现在由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卫生系统管理,是一所服务基层群众的乡镇卫生院。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直接担负着农村的预防保健、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管理等任务,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点的重要环节。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省共有乡镇卫生院1500余个。乡镇卫生院在服务我省广大基层群众的同时,也在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新形势下,面临着加快突破发展瓶颈的挑战。

拿什么服务患者?

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这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如今医疗资源不平衡,患者单向流动的现实情况。这种情况也成为制约基层卫生院发展的重要因素。

“来我们卫生院的患者都是附近村子里的村民,老人居多,大多都是感冒之类的常见病。”斗门中心卫生院医生商璐说,“现在家里都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都特别重视,条件稍微好点的,都会带孩子去二甲以上的医院看病,即使来我们这里很方便,也很少会带孩子过来看病。”

正如商璐所言,记者在斗门中心卫生院观察发现,这里往来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输液室里近10位输液的患者几乎全是老年人,偶尔看到的年轻人,要么是带孩子打疫苗的,要么是做健康体检的。

其实,服务这些群众都是基层卫生院最日常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更是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强调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要以基层为重点。新医改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卫生院的财政投入,加强了基层卫生院建设,尤其是基层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血液检测、B超、心电图等基础检查在一些基层卫生院都可以完成。一些基层卫生院还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了国医馆,加入中医诊治和理疗服务,深受区域内群众的欢迎。

但是,与基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基层卫生院的建设发展速度仍然稍显缓慢。“因为行政区划更改,我们卫生院覆盖的人口增加了,所以近两年患者人数有所增加。”斗门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薛志昌说,“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追求也随之提高,加上交通越来越便利,有条件的人都去大医院看病了。”据了解,2018年全年斗门中心卫生院接诊量约为2.5万人次,2019年1月至9月,接诊量约为2.1万人次。这些患者中,大部分为感冒,老年病以及未病保养、调理等。

用什么吸引医生?

忙碌的医生与不多的患者,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卫生院面临的最大困难——人才紧缺。

2017年,商璐通过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本科生定向就业招考,来到斗门中心卫生院,成为一名医生。在此之前,学护理学专业的商璐是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名护士。

在三甲医院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之下,像商璐这样的逆向流动并不多见。“做这个选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医院的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很大,刚好我家就在斗门附近,来这里也算是在家门口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大医院我只能当护士,但基层卫生院的招考条件相对宽松,我可以报考医生。”商璐笑着说,“当然,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这也是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

2017年,与商璐一同考入斗门中心卫生院的还有另外两个年轻人。“这么几年,我们就招到了这3个人,今年的招人计划已经报上去了,不知道有没有人报考。我们这里的环境和条件跟城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定差距,这是地域决定的,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来,也都是可以理解的。”薛力有些担忧地说,“我们现在有56名医务人员,再加上自己招的7名临聘人员,一共就63名工作人员。我们其实有103个编制,还有很多编制都空缺着。”

斗门中心卫生院这63名工作人员中,只有17名医生,却要面对斗门这一带9万余户籍人口和2万余流动人口。“像最近接诊高峰季节,我们每天门诊2名医生,要接诊约100个患者,而且患者的问诊时间还比较集中,医生的工作量非常大。”薛志昌说。

老医生退休离开,年轻医生招不来、填补不上,这是很多基层卫生院都面临的问题。为缓解这一问题,从国家到省市都出台了很多政策,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引进”“多点执业”“提升待遇”“放宽要求”等措施,试图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技术下沉到基层卫生院。

靠什么提升技术?

作为基层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基层卫生院不仅承担着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还要把人力、物力投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中。“我们卫生院现在一共有6个家庭医生团队,覆盖了区域内的贫困人群和公卫慢病人群,今天大部分医生都下村入户去了。”薛志昌说。

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于未病先防,全面提升群众健康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医生来说,过多承担这些工作,用于提升临床技术水平的实践机会就相对减少,这也是基层卫生院医生的工作困境。

对此,去三甲医院进修和规培成为基层卫生院医生提升技术的最有效途径。“现在政策好,去大医院规培和进修的机会多,我们卫生院每年都有名额。今年一位年轻医生就去了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规培学习,要学习3年,这对年轻医生是宝贵的学习和提升机会,我们卫生院都是非常支持的。”薛力说。

除了向上输送人员学习外,近年来,远程会诊平台、医联体、医共体等建设,也将优质的医疗服务和资源向下输送到基层卫生院。目前,我省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等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了省、市、县三级远程医疗网络,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构建起覆盖县域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业务应用,并计划将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延伸到有条件的村卫生室。

患者流失、人才稀缺、技术薄弱是摆在基层卫生院发展之路上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发展桎梏需要多方发力、攻坚克难。只有把基层卫生院建设成人才多、技术优的医疗机构,才能为基层群众织密织牢健康保障网。(记者 白丹 实习生 袁可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