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产教融合下项目式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

  思政教育工作不只是思政课程的事,其他专业课程中都需要融入思政元素,守好责任田。这是党和国家一直对高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基于此,各高校开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改革举措,在多年来的探索尝试中,诸多院校都已经积累出了一些教学方法,比如项目式教学法便是其中的一种。该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教学方法是从学生思维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相较传统的学习模式,项目式教学法会更吸引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从产教融合角度思考项目式教学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具有现实意义。

  从项目式教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意义层面来看,项目式教学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手段,其中蕴含的思维引导、认知确立、素养提升以及能力锻炼等内容都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还能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项目式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运用项目式教学法能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重新解读和理解,从而协同助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下,充分挖掘项目式教学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项目式教学的功能和作用上来看,其以现实生活为教学背景,给学生设置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社会阅历和知识层次对案例内容进行剖析和解决,这一过程中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自身认知体系,实现理论分析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同时,项目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课堂中,还能将教材内容简化成一个课题。学生只需完成课题主要内容便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如此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从提出问题、确立学习目标、资料搜集到最后的解决问题各项环节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助于实现知行合一教育。为适应新时代、新产业、新技术的社会形势,传统型人才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主阵地,需要顺应时代变化的趋势,从综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角度来思考人才培育的新教育体系。课程思政的推行既能解决专业知识的教育问题,同时还能解决核心素养教育问题,能从知行合一角度上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而且在课程思政实施中融入项目式教育手段,能更加丰富德育教育和技能教育框架,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尽快实现知行合一教育目标。

  有助于检验综合育人效果。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不仅意味着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更意味着新旧教育理念的更新。就新工科类课程教学而言,传统工科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的给学生教授实验技巧和技术注意事项,并未从理论意识层面给学生讲述工科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如此则使得工科类课程教学成效不够显著,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较为缓慢。而在新工科改革下,运用项目式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能突破以往单一化课程教学的限制,引导学生以问题思考的方式感悟工科背后的思政育人价值,如此给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能带来实际效果,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说明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开发和教育能检验综合育人的实效性。

  从项目式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层面来看,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课程思政的系统培育,而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综合实践技能的提升也离不开项目式教学的训练,因此,项目式教学与课程思政之间可以说是品格与能力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具体来看,课程思政建设属于一种宏观上的教育模式,是面对国内外教育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种教育改革。当前高校学生虽然在生活学习中能凭借信息化软件获得大量的各学科知识,但由于核心素养与专业学科、专业学科与实践技能的分离式教学,导致学科协同育人实践起来较为困难,而且学生的思维价值观也无法得到综合塑造。而课程思政的本质原理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将核心素养、学科教育、实践技能有机衔接起来,如此便能达到统筹教学的效果。而项目式教学就是实现统筹教学的一种具体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从另一方面而言,项目式教学在现代教育模式体系中属于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是可以具体规划、具体设计、具体实施的,并非抽象概念。每一类专业学科都能根据这一模式的基本原理设计学科教育框架和步骤,在课堂中加入教学互动和教学评价方式,如此能真正将课程思政内容浸润到学科体系和课程项目中,促进课程思政真正落地。

  从项目式教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现状层面来看,项目式教学这一方法最先起源于欧洲,之后被引入我国,我国在多年的实践和应用中不断丰富该教育模式,将其应用到了诸多专业课程领域,充分发挥了其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当前在积极探索项目式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实践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当前部分高校在二者融合教育时,暴露出了诸多待完善之处。具体来看,其一,项目式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不够深入。众多高校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课程思政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而忽略了在实际教学中引进项目式教学法,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时,不懂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提升较慢。其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项目式教学实训平台不足。高校平时课程思政活动的开展多以多媒体教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为主要场所,由于实训基地场地较少,因此在安排实训场地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三,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较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时,片面以教材内容为主要教学素材,较少给学生普及一些课外的实训案例和教学课件,如此导致学生在课程思政实践中,项目化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开展。其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高校教师开展此类教育工作时,面对不同的专业学科,需要对其教学成效进行有效评价,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成效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不利于实践型人才的培育。综合这些问题来看,高校需要从项目化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上着手总结问题根源。

  从项目式教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对策层面来看,著名思想家恩格斯曾指出,联系是普遍的,但非强加的,看待任何事物都应从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角度入手,思考矛盾解决点。具体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来看,项目式教学法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既如此,高校便需从二者的普遍联系性角度思考解决对策,以此搭建教育改革新思路和新框架,具体可针对教育中现存的矛盾问题,从理念、平台、资源以及评价上寻求契合点。

  强化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理念。产教融合政策的提出给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在各项改革工作开展之初,高校要想顺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需先从理念意识上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凸显育人目标。具体一方面,高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课程思政主题宣讲活动,内容围绕高校所设的专业学科,每周开展一个学科主题,在校内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引发学生思想重视。或者高校能以节日为依托,在校内举办课程思政学习周、思政文化学习月等主题活动;同时还可在校内宣传栏、校园广播平台每日张贴或播报一些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小知识、思政小故事等素材,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思政理念。另一方面,高校还可在校内定期开展专项学术研讨会,专门围绕项目式教学方式,对师生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讨论,要求师生针对教育与学习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以此强化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深化立德树人理念。

  拓宽校内外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产教融合背景下,项目化教学法是高校培育综合型人才过程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式,这一方式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能产生实际作用。因此高校需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实训平台不完善问题,着力拓宽产教融合项目化实训平台,给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具体高校可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联合设置产教融合项目,在企业中增设或预留一些专供学生实训的平台和场所,定期组织学生到平台中进行项目实训,以此缓解校内实训基地紧张的局面。同时,高校也可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利用校内的空地增设多媒体教室和简易实训小基地,以满足学生实训学习需求。

  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资源库。高校在开展项目化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时,离不开海量教学资源的辅助。而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因此今后高校应创建一个课程思政资源库,将学生的日常教学素材以及课外教学内容都融入到这一资源库中,为师生的项目化教学提供资源服务。同时,还可借助这一资源库对标课程教学素材。将教材中的每一章节内容都纳入到项目资源库中进行重新整合,分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三个层次的教学大纲,以此发挥资源库的教育功能。

  创建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针对高校项目化教学法与课程思政融合实践中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今后高校可从评价指标和评价手段两方面着手,思考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具体一方面在评价指标上,高校应在以往课堂考勤、课堂互动、学习参与程度等指标设置基础上融入一些与项目化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有关的指标,比如项目驱动、问题引导、沟通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指标,将学生课上课下完成的每个项目指标都进行细化,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以此丰富评价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在评价手段上,高校教师可在过程性评价体系中,加入历史评价、差异评价、师生互评等方式,将学生平时的项目化学习情况和思政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多维评价;或者也可在考核过程中,采用全过程考核的方式,尽可能地记录学生在学习阶段中的变化和成果,如此能有效细化评价体系,保证课程思政项目化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的丰富性。

  结语

  如今,“大思政”环境形势下,高校各类课程改革建设中已经离不开课程思政元素的辅助。而且产教融合政策的持续推进和落实,给高校各类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于是高校开始探索项目化教学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高校通过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理念的丰富和充实,能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项目化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联系,培育新时代综合型、高技能人才。

  (作者:马绍文,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副教授,本文系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育人精品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12386”管理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来源:光明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