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体外除颤仪进校园 “救命神器”来了 你会用吗
工作人员正在校园里安装AED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这几天再次成为“热词”:10月12日,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联合辰邦急救,在北京四中、北京一五六中等4所学校内安装了AED,AED自此正式进入本市中学校园;10月8日,北京市政协开展“改善院前医疗救助服务”监督性视察工作,未来3年,北京的交通站点、大型公共场所也将按标准配备AED。不光是校园和热点场所,近年来,AED在大型社区也出现得越来越多。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在实际操作中,敢用、会用AED的人还寥寥无几。AED的使用培训,同数量普及一样任重道远。
变化
教室门前挂起“生命时钟”
上周六上午,北京四中校园里异常热闹,学校正在召开秋季运动会。操场上,学生们比赛得热火朝天,而在另一侧的教学楼里,工作人员正忙着安装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及相关设备。
高一5班教室门口的一面墙壁上,工作人员经过仔细测量,将AED智能壁挂机装了上去。打开设备的外壳,即可见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因为AED智能壁挂机的外形很像钟表,所以又被称为“生命时钟”。设备介绍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在与时间赛跑,这条赛道上争夺的不是输赢,而是生命。”
安装完成,开启设备,AED智能壁挂机下方的投影灯投射出“AED”三个硕大的字母,立刻吸引了路过的学生:“AED?这是什么?”孩子们好奇地围了上来,当得知这是一种急救设备时,不少人在为学校点赞的同时,也犯起了嘀咕:“这个应该怎么用呢?”
辰邦急救市场负责人马鑫介绍说,辰邦智能急救站类型很多,有的可以提供伤口处理、医用冰袋、止血包扎用品等日常医用耗材,大型的设备还可以提供担架、轮椅。相较于一般性公共场所,中学校园有医务室,对医用耗材的需求较小,所以,此次他们有针对性地为学校安装了AED智能壁挂机,考虑到可能有学生使用操作的情况,取用AED也无需手机扫码认证,从而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
同一天,一五六中、十三中及三十九中也同时安装了AED智能壁挂机。这4所中学均在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辖区内。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璐告诉记者,什刹海地区教育资源丰富,中学、小学、幼儿园共有21所,2018年3月9日,正式组建学区办,把健康教育切实融入校园是街道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此次尝试在辖区内4所中学安装AED设备,就是生命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这一方案不仅得到学校的支持,更吸纳了西城区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意见。下一步,街道还计划在辖区内的社区、机关单位、景区增加AED设备,尽可能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
调查
社区AED会用的人不多
其实,不仅仅在校园,这两年,智能急救设备不断出现在大型社区里。很多居民都知道AED是“救命神器”,不过,有了AED设备就能救人吗?在望京花园社区,记者调查发现,从去年7月,安装在社区中心广场的一台智能急救站,至今15个月,居民共取用急救物资276次,其中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取用次数大约30次。作为低频事件,包括AED设备在内的各类物资使用次数较少是正常的,关键看AED设备为何被取了出来。通过后台统计,记者得知,社区智能急救站AED设备的取用分为几类,一种是工作人员的教学演示,另一种是居民出于好奇取出看看,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取用其他耗材时的误操作。
望京花园的很多居民对设置在小区里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并不陌生,当记者问起,如果在社区发生急需救援的情况该怎么办时,很多居民都表示出了一丝顾虑:“没有真正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操作AED。”采访中,超过半数的居民都表示,他们对社区智能急救站和相关的学习急救知识有兴趣,但谈及实操,均信心不足。
记者了解到,15个月内,当老人在楼院里不慎跌倒等情况发生时,智能急救站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实际能熟练运用的居民不多。针对这种情况,围绕急救站的相关培训其实一直在进行。智能急救站及AED设备的使用,已经普及到社区、物业层面,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成为了主力,配合辰邦急救的一体化服务、实时监测,形成了社区的急救、自救体系。辰邦急救市场负责人马鑫说,解决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是急救设备普及的关键,也是各方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