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防控中的重要性
谭晓娟,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干部病房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编辑
糖尿病是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而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保持应有的健康水平,积极配合治疗,控制病情,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1. 健康教育的实施
(1) 心理指导。情绪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保持愉快和乐观的心情,就会有良好的抗病能力。我们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疾病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如文化层次、社会地位、认知能力的不同,进行恰当的健康教育,以解决患者的情感障碍,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被动治疗变为主动治疗。
(2) 饮食指导。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治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合适的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脂肪代谢紊乱和高血压,所以对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其标准体重、工作性质和营养状况计算日所需总热量。饮食应有规律,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宜食各种新鲜清淡蔬菜及豆类、低脂、富蛋白、适量纤维素的食物,禁忌食用辛辣刺激性、煎炸食品,避免随意增减食物,谨防因饮食不当而引起血糖不稳定。
(3) 生活起居指导。为患者制定并实施有规律的起居、运动计划、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糖尿病患者要慎起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风寒侵袭。适当的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以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的负担,同时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糖尿病患者运动应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如饭后1小时。运动方式以散步、游泳、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最佳,活动时应有人作伴,每天检查双脚、穿上非常舒适合脚的鞋袜,以免影响脚部血液循环,并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含糖食品以备急用。
(4) 血糖的自我监测。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治疗情况的最直接的指标,在住院期间教会有条件的患者学会正确使用便携式血糖仪,以便经常监测血糖水平,可为调整药物剂量及饮食提供依据。血糖监测的时间包括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饭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不超过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 mmol/L。
(5) 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的预防和处理。要告诉患者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汗、恶心、呕吐、呼吸烂苹果味时应及时就医,平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降糖药,使血糖维持在6.1~11.1 mmol/L为宜。如出现低血糖反应应立即口服糖类食物,在饮食调节中,要合理控制食量,防止饮食不当而致血糖过高或过低。
2.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1) 因人而异。应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特点的差异,而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健康教育,注意要突出重点。对初次住院患者,着重基础知识技能的宣教;对反复住院的患者,要重点与其探讨血糖控制不好的原因;对于经常忙于应酬的患者,要教会其避免乙醇、高脂类饮食的不良生活习惯。
(2) 因病而异。由于疾病程度不同,采取的教育内容也不同,对年老体弱患者要求做轻微活动,持续时间要短。对于早期肥胖患者则要求其运动量为较大的消耗量,活动强度要大,持续时间要长。
(3) 因治疗方案而异。同一种疾病,因治疗手段不同,其治疗效果也不同,需要患者配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对于口服降糖药患者,应着重交代清楚用法,使其分清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对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教会其掌握抽吸剂量、注射方法、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
3. 自我护理要点
(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劳逸适度。
(2) 戒烟、限酒,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3) 适当运动,运动量增加时要注意能量的补充。
(4)掌握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及自救方法,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及注射技术。
(5) 控制每日的进食量和进食时间,控制脂肪和食盐的摄取量。
(6) 保持健康的心态,正确面对疾病。学会放松术,做事遇事不急、不怒,保持情绪稳定。
(7)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8) 与医生保持联系(有医生的电话号码),外出携带糖尿病识别卡。
(9) 坚持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有效的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患者主动的改变行为,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