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越山海 为梦赴他乡!为富阳这群人点赞

  那是一条“平凡之路”

  但他们却有着不凡的“心路”

  在富阳

  有这样一批支(任)教老师

  他们以爱之名

  越山海,赴他乡

  散一份微光、添一笔色彩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传播有富阳辨识度的“美好教育”理念

  目前,丽水遂昌支教、迪拜任教

  两批次教师

  已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家乡

  今天,就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遂昌支教团队

  既要“留得下”,还要“带不走”

  

  两年前,富阳“希望之光”教育团队的5位支教教师怀揣着教育人的初心,来到“万物开源”的遂昌,用一片真心、爱心、诚心架起富阳教育与遂昌教育的友谊之桥。在支教的两年中,他们积极融入学校生活,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优秀的教学业务能力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当地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们的认可和赞美。

  “我可以叫钟老师妈妈吗?”当遂昌妙高小学五(4)班的一名女孩欢欢在一次数学素养展示中获得一等奖后,激动之余她这样问自己妈妈。原来欢欢是支教遂昌老师钟小凤带的一名学生,钟老师刚来时欢欢数学成绩一般,常常因为做不好题而难过,母女俩非常焦虑,通过钟老师耐心讲解、多次辅导,欢欢数学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甚至名列年级前茅。如今,当钟小凤说起这段经历,感受到的是充实与快乐,特别是在家访过程中,她发现欢欢的哥哥行动不便,对学习和未来都非常迷茫,她多次鼓励欢欢哥哥,树立人生理想,今年高考结束,钟老师收到了最好的礼物——欢欢哥哥过了一本线,全家人对钟老师满是感谢。

  

  钟老师用爱点亮了遂昌的孩子们,给了他们未来的信心与勇气,成为阳光快乐、成绩优秀的行知好少年。像以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一切的一切,是因为5位支教教师心中始终记着这样一句话:做学生生活中的父母,错误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挚友。他们对孩子拥有爱心、处处留心、事事用心,架起了师生之间心灵的彩虹桥。

  因地制宜,创新留得下的教学任务

  到妙高小学报到后,“希望之光”团队全体成员第一时间接手学校教务处分配的教学任务,力争将富阳教育经验留在当地。两年时间,老师们合计为妙高小学孩子们上了7318节课,他们课前认真备课、课后认真培优辅差。除日常教学工作之外,支教团队在创建校园文化、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力所能及地发挥作用、奉献力量。他们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和学习习惯教育,引领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山区孩子们的梦想闪闪发亮。

  既然是遂昌的教师,就要对这里的人文地理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教学六年级科学《小小工程师》时,为了使学生有代入感,张兴中老师利用周末时间参观了松阳的黄家大院、延庆寺塔、遂昌的双峰塔,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工程与建筑,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保护环境时,结合丽水的地域特色,介绍松阳的民居民宿,树立环保理念。

  

  “教育共富”,承载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和环境的无限期待。美好生活从美好教育开始,让“美好教育”扎根乡村,越过山海,将优质教育共建共享,这是富阳支教团队一直践行的理念。

  多管齐下,培养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论坛+教共体+区县互动”三位一体,以点点星火汇聚成希望之光,推动希望之光支教项目由“输血”向“造血”到“活血”转变。

  为提升遂昌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支教团队结合妙高小学各教研组活动,借助教共体平台,依托同步课堂、城乡课堂,积极开展“希望之光”名师工作室送教活动,如陈玲玲和章跃群老师策划并组织开展妙小、金岸、王村口三校的英语教研活动、富阳名师送教活动等;钟小凤老师和章川老师到蔡源小学通过“展示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数学名师工作室送教活动。他们以妙高小学为支点,以教育教学交流、学科培训、教学研讨、课标解读等形式送教下乡,有力地促进遂昌县农村教师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支教团队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当好富阳遂昌两地交流的使者,让两个地区双向奔赴,相互点亮。他们积极联系,邀请富阳名师团队来遂开展两地教学交流活动,让遂昌的100多位数学教师听到了来自省城的课程、讲座,有效提升了遂昌县教师的业务水平。

  遂昌县也多次组织教师赴杭凝新,共研成长。区县两地开展对话式、互动式的教育教学援教交流活动,为遂杭两地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互学互鉴、共同提升的平台,也给富遂两地的教育打开了“双向奔赴,互促共赢”的新生态。

  迪拜任教团队

  陈鋆华:让不同“风景” 的孩子接受中国文化

  “如何让不同‘风景’的孩子都能接受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得到良好发展,将来能回报祖国、服务世界,这是我的责任和工作重心”。2021年8月,怀着对迪拜的憧憬和国际教育的好奇,作为第二批援教教师,春江中小陈鋆华老师主动请缨,奔赴迪拜,开始了在迪拜中国学校为期两年的任教之旅。

  在迪拜中国学校入读的学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华人华侨子女以及华侨和当地人通婚的子女。他们大多数都是在迪拜出生、长大,尽管大部分都是黄皮肤、黑眼睛,但语言、文化、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汉语基础薄弱,甚至有的完全不会汉语。这让初到迪拜的陈鋆华面临教学上的巨大挑战——尽管迪拜中国学校采用全套杭州教材,但由于地域、文化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巨大差异,面对一年级刚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他发现自己的“杭州教法”失去了效果,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基于实际、开拓创新。

  于是,在到迪拜的第二天,陈鋆华就开始逐一进行线上家长学生见面会,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接着,他利用休息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向学校第一批援教教师讨教问计,研究班内学生组成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底,放手工作。他还深入研究教材,将阿拉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学生的学习起点融合,精心设计学案,反复修改至满意。

  陈鋆华表示,中国的义务教育在全世界还是比较扎实的,海外教学可以让一些华人华侨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祖国的归属感,还可以增加义务教育和国际先进经验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推动课程改革,使得教育新理念落地落实,再引进国内,这是他此行任教的收获,也是未来不断努力的方向,将本土美好教育传播,将更多先进经验教育引进,从而不断提升富阳的优质教育。

  杨爱敏:我应该是一面旗帜……

  

  带着讲述好“中国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的梦想,杨爱敏远赴迪拜任教。

  从支教贵州到奔赴海外,供职于实验小学的杨爱敏,是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语文老师。2021年8月,她接受组织选派,远赴迪拜中国学校任教两年。一段时间下来,杨爱敏发现有许多学生的家长虽然是中国人,但在迪拜已生活近二十年,他们的孩子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对祖国的历史、国情缺乏了解,在迪拜学习中文,语言环境薄弱,中文读物稀少。

  这给杨爱敏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她为此进行了“特殊的备课”: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等文化浸染,将家国情怀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课堂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民族情、中国心、国际视野的中华好少年,铸就一个个“中国魂”。从一年级语文的第一课入手,认识“我是中国人”,了解“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学习汉语拼音,认识简单的汉字了解“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四季变化、独特美丽”等,让孩子们心生向往。课后孩子们纷纷对杨老师说:“我要让妈妈带我去中国玩雪、打雪仗、堆雪人。”“我要去祖国,在秋天吃月饼赏桂花、摘枫叶。”在杨爱敏的引导下,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向往和憧憬溢于言表,中文口语交流能力迅速提升,热爱中文的情感日益加深。

  “我应该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因为我代表着中国,代表着杭州,代表着富阳。”这段海外任教生涯,杨爱敏时刻提醒自己,她看到世界各地都在学习中文,看到迪拜掀起了中文热,她备感荣幸和自豪。

  以爱越山海

  为梦赴他乡

  为无悔选择的他们

  见习记者 李燕 通讯员 杨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