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读着,我的专业就没了

  “专业选的好,就业没烦恼。”“ 选专业,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先婚后爱”。每年夏天,就高考生如何选报专业的话题总能引起大众热议,毕竟大学所学专业不仅与个人兴趣相关,更与将来走向社会的就业直接挂钩。

  大学四年,有的专业读出来各大企业抢着要,有的专业甚至还没读完就被社会淘汰,读着读着,自己就成为了专业最后一届学子,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今年4月份,#90所大学撤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登上了热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

  早前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那么,淘汰的风为何率先吹到了公共管理专业上?公共管理专业学的是什么?从十几年前的香饽饽到现在被大批裁撤,公共管理专业经历了什么?

  过去十年

  我国本科高校共裁撤3889个专业

  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所以设立专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变化,每年会因为产业发展增设许多新专业,当然也会淘汰一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及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而这些专业,也经常被网友调侃为“过气”专业。

  2012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逐渐下放了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审批权,也开始了各大高校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从教育部公布的审批名单来看,从2012年到2022年,全国本科高校共撤销了3889个专业,从近几年裁撤数量看,有不断上升的势头,2022年裁撤数量达到最多,这也侧面说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日新月异。

  有些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热门产业的人才需求,但随着社会发展的迭代升级,有些职业岗位会迅速淘汰,曾经的热门就会变得无人问津。

  比起不断扩大的裁撤范围,新增专业数量也在陆续增长,从2012年至今,我国本科高校共新增两万多个专业,每年新增的专业数量都维持在两千个左右。但从2020年以后,新增数量出现连续下跌,这说明高校增设专业不再盲目追求大而全,越来越科学和理性。

  从香饽饽到被裁撤

  公管专业咋就成了“过气王”?

  一直以来公共管理专业主要研究国家对公共事业的管理、公共事业单位对内部事务及社会事务的管理,是适应一定时期内我国发展特点的专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过重要角色。

  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高校设置公管专业,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公管专业首次招生。仅2000年至2001年,开设院校就从57所增长至132所。

  但该专业在近十年里,被90多所大学直接抹掉了,是所有专业里最多的。

  对于被大面积裁撤,有高校表示主要是因为该专业大而全、空泛、特色不明显,主干课程核心竞争力不强。将目光放至社会面,则会有新的发现:从招聘网站的数据来看,对公管专业的职位需求,2019年比2018年下降了31%,2020年比2019年又下降了37%。

  也就是说,社会面对公管专业的岗位需求在减少,导致该专业就业率降低,所以在招新生时得不到学生青睐,这样一圈下来高校考虑到发展需求,自然会关停该专业教学。

  在我国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的背景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高校专业名单中消失”反映了我国专业设置以行政管理体系作为参考,存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同时,在近十年的高校裁撤专业TOP25里也可以看到,除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被裁撤了114次,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列第一,尤其是在2022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裁撤数量反超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次,服装与服饰设计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也分别被裁撤了92次和85次,排在第三、第四位。

  与之相对的,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成为热门。就说现在,网购、行程码、就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数据化、智能化,这也促进数据智能产业势必会成为热门行业。

  工学成为市场宠儿

  专业新增趋势体现出区域偏好

  不管是新增还是裁撤,工科类专业都是变动最大的,毕竟目前工科是拥有专业数量最多的一个学科类别。据教育部2023年4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科目前共有32类263个专业,排在所有专业类别第一。

  在新增专业方面,2012-2022年,工科累计新增专业8869次,其次是管理学3108次、艺术学2591次、文学2190次;在裁撤方面,工科依旧独占鳌头,近10年来累计裁撤1138次,其次管理学703次、艺术学538次。

  相比工学专业调整的频繁,哲学、历史学、医学、农学拥有专业数量则相对稳定,无论是新增还是撤销,变动都不大,甚至在几年里,哲学、历史学的专业数量都是不增不减,当然这也与哲学、历史学本身专业数量少有关。

  工业是国民经济命脉,尤其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期,工学专业还将迎来新一波发展。

  当高校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时,增设和裁撤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受到国家政策、或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而出现明显的区域偏好。

  2012-2022年新增本科专业点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平稳以及资源较好的华中、华南地区。

  有研究将省域内新增的人工智能点数与该地区的GDP增加值,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得出省域内的人工智能专业点数与GDP增加值,第一、二、三产业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

  高校裁撤专业还会持续增多

  除了每年教育部审批的新增及裁撤,对于一些浪费资源、设置臃肿的专业,教育部也会勒令其限期整改。譬如在2021年教育部就通知6个高校专业被撤销学位授权,5个专业需限期整改。

  教育由贵族化转向平民化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争夺生源、争夺更多教育经费,选择扩建校区、扩大建校规模,也会被动设置一些与学校背景无关的专业。在前几年,一些“学院”改“大学”、明明是农业大学却要设立小语种学科、热门产业就要争先恐后设立相关专业的现象比比皆是。

  而现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一些不符合发展需求的专业逐渐被取消和裁撤。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史静寰就认为:“不撤销专业最后遭淘汰,才是更大的问题。”

  对此多个省份都出台了相应调整专业文件:高校壮士断腕,在学科规模上主动瘦身,不再贪大求全。

  有专家称,在高校本科招生数量增长速度趋稳的背景下,撤销专业的数量未来还会持续增大,高校设置专业不再追求“大而全”。

  高校本科专业增设、调整与消亡的背后,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反映了高校与政府及区域社会之间持续了几十年的沟通与协调。

  总而言之,专业设置盲目扩张、粗放发展的阶段正慢慢地过去,教育相关部门拥抱变化,随着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上的自主权逐步放大,未来的学科将更服务于产业,更回归理性。

  参考资料:蒲元林,成都理工大学,《我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与人才需求契合度评价》

  数据新闻编辑:陈华罗

  新媒体设计:苗奇卉

  校对:付春愔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