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队伍活力,让“接力棒”一直传递下去——开展乡村医生等级评定试点系列评之二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周泽中

  作为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许多乡村医生没有编制,无稳定收入,存在“半医半农”等尴尬的身份问题。而且乡村留不住年轻的医学毕业生,导致农村医务人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我省在16个县(市、区)启动乡村医生等级评定试点工作,其目标就是规范乡村医生管理,加强乡村医生身份、待遇保障,推动乡村医生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本月底,我省即将全面完成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医保定点全覆盖,今后农村居民治疗一些小病小痛的费用将可纳入医保报销。但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关键仍在于乡村医生,在于多维度激发这支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活力,不断提升其服务村民的能力与水平。

  作为一项优化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制度性设计,相关方案将根据“帮老百姓解决多少医疗卫生问题、工作年限、老百姓的满意度”等指标,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评定为一、二、三级乡村医生。在试点地区分别给予一、二、三级乡村医生一定标准工作补贴,并向偏远落后地区倾斜。

  既然是试点,就意味着在不突破总体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大胆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比如,科学把握评定对象资格与条件、动态管理、激励保障和准入退出的政策要求。再如,认真分析测算空缺村医岗位数量,结合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抓住时机培养一批本地本村的乡村医生。

  努力打造“留得住”的村医队伍,还必须针对各地乡村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精准施策。比如,对于在艰苦边远地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服务的大学生乡村医生,可综合考虑学历、执业资格、职称等因素,在工作补贴上适当倾斜;比如,对于长期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乡村医生,可安排其在上级医疗机构跟班坐诊、带教查房,在临床一线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试点,也意味着要做好“摸着石头过河”的准备,在探索实践中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

  近年来,多地陆续出台并落实了多个完善基层医生保障体系的文件,意在推动乡村卫生事业进一步良性发展。没有乡村医生,再高级的医疗设备、再贵的药品也将无用武之地。湖南创新突破、久久为功,让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更加专业规范,不断强化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推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乡村医生的“接力棒”就能一直传递下去,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审:余画 二审:蒋俊 三审:王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