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第一位“90”后教授诞生:入职四年,破格晋升

  据中国人民大学官微8月28日消息,今年夏天,四位人大“青椒”,在青年人才破格晋升赛道上脱颖而出,新锐领跑。其中,青年教师高昊宇在入职人大四年后破格晋升教授,他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位“90后”教授。

  

  走近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昊宇

  

  

  高昊宇怀揣让世界看到“中国故事”的科研初心青年教师高昊宇做学术、发顶刊,既是金融学“攀登者”,又是学术“领路人”,在入职人大四年后破格晋升教授,而他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位“90后”教授。

  高昊宇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第5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人。

  2011年,高昊宇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本科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推免保送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博连读项目,师从杨晓光研究员。在导师的带领下,高昊宇多次参加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的重大研究课题中,这让他充分意识到对于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带来了学术成果,更直面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

  这样的成就感愈发激发了高昊宇对于管理科学和金融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兴趣。

  2014年,高昊宇入选了首批“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开启了他在香港城市大学求学的新征程。这段经历既让高昊宇解锁了更多国际前沿的学术文献和研究范式,也让高昊宇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故事”在相关国际学术领域难以被看到的两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在于我们要用别人能看得懂的语言、工具和方法来诠释我们的问题;第二个难点在于如何能够把你所研究的中国问题抽象出来,提炼出一般性的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的问题,让它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广义上的传播价值和意义。

  基于这两个难点,高昊宇在合作导师王军波教授的鼓励下,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学术目标:持续学习、运用最前沿的学术工具,让世界看到“中国故事”。

  2019年9月,高昊宇加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担任金融学副教授。

  入职以来,高昊宇持续在国内外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高昊宇认为,在充满“挫败感”的科研路上,支撑他一路走来的是“匠心”二字。就像做天眼、航母之类的重大工程需要工程师们匠心打造一样,你的论文学术著作也是作品,要想做出精品,就要有这种匠心精神,一遍一遍地去打磨。

  好奇心、勤奋和专注是高昊宇在培养学生时非常重视的关键词,他也认为这几个关键词是自己在所在领域中取得突破的关键。

  他说:“我现在的目标在逐渐转变,之前主要是自己做科研上的‘攀登者’,现在更多地需要做学生学术路上的‘引路人’,在带着他们发表文章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都需要学生独立处理,这对他们的学术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文章的发表也代表着他们科研能力的成长。”

  在高昊宇看来,研究“中国问题”的论文能够在国际学术舞台发表,除了学者们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更离不开祖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和繁荣富强。

  “随着我们国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学术界自然就会认为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就是重要的问题。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官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