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育桃李,无上光荣为人师,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根据教育部7月5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专任教师1880.36万人。“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教书育人,简单几个字,寄予了无限深意与厚望。教师作为教书育人一线的亲历者,在很多人眼中,他们是学生、家长可倾诉的对象,但是少有人倾听过他们的心声。九月,杏坛飘香,滋兰树蕙。在2023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北京晚报《文教》周刊将走近部分老中青三代教师,请他们说说心里话,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祝贺广大教育工作者节日快乐。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李超群:想做老师不是简单的事
“初为人师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师生关系。”史家实验学校老师李超群坦言,刚入职时,本着和学生做朋友的态度去做老师的他,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简单。“距离近了,以朋友身份相处了,一旦学生们因为犯错受到了批评,会认为我背叛了他们。和学生们保持距离了,学生们又会感觉我高高在上,不和他们交心。”
为了改变这个情况,李超群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借助日常沟通、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机会改善师生关系。“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让学生更信服我;另一方面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与学生沟通,让学生理解我批评的理由。”
“有挑战就有动力,有不足就有进步空间。”在他看来,青年教师最大的优势是精力充沛,接触新鲜事物、接受新鲜事物都比较快,“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吝啬时间研磨课程,不惜力向优秀教师请教学习,丰富自己的阅历,为工作汲取更多养分,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曹晓萌:会转化勇担当有利成长
“对于我而言,从师范毕业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化也许是最难的。因为要从接受知识的身份转化为传递知识的身份。”中关村二小教育集团青年教师曹晓萌坦言,作为一名教师不只是上课那么简单,还需要处理好家校关系、师生关系等很多非教学工作方面的“琐事”。“这些‘琐事’看似和教育教学无关,但是其中增长的经验对于我更好转化身份却大有裨益。”
曹晓萌表示,快速融入校园这个大家庭也是快速转化身份的另一途径,因此,不能只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还应该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同时,利用自己青年教师在年龄上的优势,将新鲜事物更好地与学校事务结合起来,在结合过程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在采访过程中,曹晓萌用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承担中成长”。在她看来,成长的足迹,就是反复实践,成长的路径,就是承担责任。“我们传递给学生不应只是知识,还应通过身体力行将担当、责任等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规矩传递给他们。”
高彤:德艺双馨传承京剧国粹
高彤老师是2013年从北京京剧院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任教的。在10年的教学过程中,他结合不同剧目,给学生讲历史,说典故,分析人物,在苦练专业技能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如今的学生掌握信息量大,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在教学过程中,每批学生的人员构成不同,个人的天资悟性不尽相同,他们对老师在知识的渴求上,往往超出教师的心里预期。为了帮助各类型的学生把成才的基石打牢,高彤不断补充新知,继续学习,向老先生学习,向社会中的先知学习,向相关的资料文献学习。用他的话讲,在汲取教学营养方面,他几乎得了求知的“强迫症”。
“艺术教育,尤其是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教育在传授学生技艺的同时,还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戏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从教原则,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感染学生,将戏曲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老艺术家们在舞台上所传承的艺德,传承下去。”高彤说道。
崔韧楠:日常工作是最好炼金石
崔韧楠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对学校、教师工作耳濡目染的她,对教师这个职业并不陌生,也因此,她在16年前走进史家实验学校,成了一名老师。“与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每天都充满幸福与期待,这就是我向往的教师工作场景。”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崔韧楠表示,刚刚入职时的激情,逐渐被反复且繁忙的工作代替,她也陷入了抽身不能、分身乏术的尴尬之中。为了改变现状,崔韧楠除了求教老教师,也通过读书学习为自己“充电”。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在书中找到了“时间管理”方面的内容,为困惑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如今,通过“时间管理”,崔韧楠将自己“一箩筐”的日常事务按照轻重缓急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章可循。同时,她也因此改变了日常工作的态度。在她看来,日常工作是最好的炼金石。“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方法,有方法才有突破,有突破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我们要将每一次问题的处理当作提升自身能力的最佳机会。”
李金颖:家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还需要兼顾工作上的事情。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是门技术也是门艺术。
付家台中心小学的李金颖老师曾经和女儿做过约定:“白天各忙各的,晚上分享交流。”不过,这个约定常有不能兑现的时候。“有一次,我爱人上夜班,要到次日中午才能回来。而第二天女儿又要参加书法考级,我这边还要辅导学生参加阅读展示活动。当天晚上,我对女儿进行了安慰和鼓励,并帮她准备好考级要用的东西。当第二天一早我要出门的时候,女儿虽然还在睡觉,但是桌上她留给我的字条却写着‘妈妈,我会加油,你不用担心。’看到这张字条时,我尽管很心疼,却也很欣慰。”
李金颖知道,爱和付出是家庭稳定的支柱,正是因为有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她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平衡工作和家庭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自己也应多与家人沟通,了解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感受,只要彼此包容,包容彼此,用心呵护,在工作和家庭两者间找到平衡就不是难事。
张瑾璇:要跳出舒适圈主动学习
因为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让张瑾璇老师不仅兼顾好了“好老师”与“好妈妈”两个角色,同时,让她能够每天通勤三个小时,驾车往返100公里,不在话下。如今,张瑾璇已经在付家台中心小学工作了16个年头,从事英语学科教学的她,当看着孩子们从英语“小白”到出口成章地表演英语剧,心里的成就感就无以言表。
2023年,张瑾璇作为付家台小学和北京八中京西附小联盟校的交流教师,在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担任7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班额的增加和课时的增多使她的工作压力骤增。
为此,她快速融入到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教师团队进行学习。在这里她不仅学会了如何利用“五慧评价”及时评价学生,还学会了如何巧妙地运用“八小星”激励学生,更是掌握了班级日常管理中的小窍门。
在张瑾璇看来,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挑战,不进则退,作为中年教师,还面临发展瓶颈,因此,自己要尽快跳出“舒适圈”主动学习、提升自己。
孔宪梅:与时俱进拥有开放心态
从粉笔板擦到智能终端,从幻灯胶片到虚拟现实,教育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史家实验学校的孔宪梅老师既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如今,面对教育的新技术,从教33年的孔宪梅老师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时还会有一点点焦虑,但是她深知,作为一名资深的骨干老教师,与时俱进,学习信息新技术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遇到新领域的挑战,孔宪梅会随时向年轻老师学习,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教育团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当本刊与孔宪梅聊起她即将开始的退休生活时,她坦言虽然曾经憧憬过退休后到祖国大好河山走一走看一看,但是真想到自己即将离开工作岗位,难免不舍。“教师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因此,在退休前,我会秉持以往的作风,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多向青年教师讲好学校的故事,鼓励他们把优良的师德师风传承好,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建设工作中。”
孙鸿:要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
“从教32年,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从桃李年华到五十知天命,无论是提升学历还是专业进修,从未间断学习。而在众多的学习生涯中,我与北京师范大学可谓‘情深缘厚’。而每一次的情缘都为我在教科研能力方面进行了加持。”当谈起自己的从教经历时,史家实验学校的孙鸿老师说道。
孙鸿回忆说,第一次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情缘是在2017年,那年是因为她参加了史家教育集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骨干教师学习班。半个月的学习,让她不仅完成了《小学生高年级自主阅读能力形成的行动研究》的课题,更让她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第二次的情缘发生在今年,我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所以当校领导找我谈话时,我起初是婉拒的,但是再三思考后,还是决定继续去学习。”
孙鸿认为,两次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让他更加坚信:“为己而学”是以人生命觉醒与自我发展、完善为目的,是让自我生活与工作相结合,真正感受生命的意义与幸福。
(原标题: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来源:北京晚报 文/顾昕昕
流程编辑:U022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