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

  04

  自然资源调查

  摸清家底促发展 奋力书写新篇章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

  自然资源调查

  在东北黑土地上,在云贵高原的干热河谷,在大别山下的革命老区,在黄河三角洲入海口……五年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及五湖四海、戈壁荒漠、名山大川。他们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服务支撑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能,积极担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重要职能,承担了全国森林草原资源调查、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国土变更调查国家级外业核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支撑调查等新使命新任务,成为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技术力量。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助力高质量发展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明确开展地表基质调查。面对机遇与挑战,指挥中心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地表基质调查队伍。为推进地表基质调查理论体系、技术方法构建,指挥中心部署安排了保定地区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主持起草《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在此基础上,指挥中心明确了调查内容要素及属性指标,编制了系列标准指南,基本搭建起地表基质数据库,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为全面开展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奠定了基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黑土地地表基质野外作业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开展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工作党中央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保护和高质量开发黑土地,前提是摸清黑土地资源家底。2020年以来,指挥中心先后投入600多名骨干、1100多台(套)装备,开展东北典型黑土区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的地表基质调查,为下一步黑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和自然资源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调查人员开展南方典型红壤区地表基质调查随后,指挥中心又在南方红壤区、宁波海陆过渡带、西北黄土区等全国多个地区开展了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完成调查面积32.35万平方公里。今年,指挥中心系统总结了调查成果及方式方法,编制完成《全国地表基质调查总体方案》,初步形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总则》和《地表基质调查总则》大纲。目前,由指挥中心提交的调查成果,在全国形成了引领示范效应,已带动河北、湖北、江苏、安徽、广东等省开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地表基质调查项目。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内蒙古草原资源调查项目组在锡林郭勒盟开展调查培训为了摸清我国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家底,2019年自然资源部赋予了指挥中心全国森林、草原资源调查任务。连续3年,在内蒙古大草原、南方热带森林,地质调查人员在高温、多雨、闷热潮湿等复杂环境下,获取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全面提交2021年度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成果,完成2022年度林草湿并行样地调查,为森林、草原资源的生态保护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自然资源综合监测项目组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外业核查自2022年开始,队伍以“三调”为底板,完成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14个区县约14000个图斑的国土变更调查国家级外业核查任务。开展图斑地类、边界、属性标注等信息与实地现状的一致性、准确性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地方变更调查错误,确保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质量,为国家督导地方调查工作质量、中央政策法规的严格落实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支撑。搭建观测平台服务国家战略每年立夏之后,位于云南省永仁县的干热河谷地区炎热无比,特殊地带形成的“焚风效应”,让这里的植被饱受高温的煎烤。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也让这里成为自然资源观测的最佳场地。为了支撑云南省“三屏两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体系的构建,2022年4月,指挥中心下属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干热河谷资源环境系统为观测研究对象,建立了云南永仁干热河谷自然资源要素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致力于为干热河谷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积累大量基础科学观测数据。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黄海入海口陆海交互作用野外综合观测站在山东东营开展数据采集工作 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八百里芦苇浩渺云烟,九百里黄河海天一色。指挥中心下属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按照自然资源观测职能定位,同步构建海岸带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能力,建成“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形成环渤海和华东沿海地区陆海统筹、功能兼备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目前,该中心已在黄河流域建设了上、中、下游典型地段融合共建观测站(点)3个,标志着对“空—天—地—海”协同作业的自然资源全要素、全方位、全天候观测站网的探索已初具成果。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黄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组进行数据采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2020年11月7日西宁中心黑河项目组搭建观测塔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安排,五年来,指挥中心以及13家专业中心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等典型地区,利用已有基地和设施建设了37个野外观测研究站,观测内容涵盖光、热、风、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河流、冰川、荒漠、动物、土地、地下水等自然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及空间结构和生态环境功能等。自然资源观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本。指挥中心依据这些一线观测系统,探索形成“调查—观测—评价”工作体系。评价此项工作的价值,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口碑是最好的标尺。五年来,多地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业分别从政策、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指挥中心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相关文件和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固碳等技术瓶颈攻关,开展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固碳增汇技术创新研发与示范工作。依托指挥中心下属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筹建的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碳汇观测、储碳固碳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五年来,指挥中心依托全国自然资源要素观测系统,建成全国碳汇观测网络,形成由中国地调局主导的统一的碳汇调查监测体系。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方丘陵区开展了1∶25万碳汇综合调查和面上样地调查,初步探明了不同生态地质单元的自然要素碳汇耦合过程,分析了自然资源碳储量分布及演化趋势,探索了人工固碳增汇技术,构建了区域自然资源碳汇数据库,对自然资源碳汇的现状、趋势和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形成2030和2060中国自然资源碳汇的潜力数据,服务支撑国家“双碳”目标。查清生态底数致力美丽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指挥中心及各专业中心对标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在做好自然资源家底基本调查之后,针对前期由于经济建设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损害开展摸底调查。在北方重点生态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中,指挥中心坚持将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乡村振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广泛对接交流,开展多领域合作。五年来,指挥中心廊坊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组深入一线了解当地需求,开展了一系列专项地质调查,形成一系列基础地质图件,为“绿色廊坊”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地学支撑,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让“流动的河”变成“绿色的河”。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工作人员在新疆铁门关地区安装调试生态监测设备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针对我国盐渍化、水土流失和典型矿山生态问题,在南疆地区和典型矿集区开展生态修复试验,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探索了新路径,生态修复试点取得有效进展。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坚持以问题、目标、成果导向为牵引,先期实施了长白山东部敦化—图们地区、小兴安岭南部伊春地区、小兴安岭北部孙吴—逊克地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项目,旨在以东北森林带为单元,以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区为对象,以“查清生态底数、建立评价方法、提出修复建议”为思路,有效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决策实施。近五年来,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聚焦南方重点生态区和南方丘陵山地带,先后开展了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和生态修复综合调查类项目。该中心聚焦长江上游(岷江干热河谷区、云贵高原农耕区)、长江中游(武陵山区、秦巴山区、洞庭湖区、大别山)、长江下游(新安江流域、浙南诸河)及海南岛昌化江流域,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生态地质调查、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2021年7月6日西宁中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组开展作业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沱沱河项目工作人员建设自然资源综合要素观测站在青海的三江源地区,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在长江源、黄河源、柴达木盆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了冰川冻土资源与冻融灾害调查评价、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调查评价,探索三江源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技术方法及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等,基本查清了三江源及周边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冰川冻土分布及其历史演变趋势,为该地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在含情凝视着神州大地。五年弹指一挥间,在这支拥有黄金般赤诚队伍的努力之下,我国的部分自然资源家底尽数出炉,为生态文明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依据。作者:张继勇 刘文举

  文字编辑:赵婧新媒体编辑:刘潇然 高轶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