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暑假去哪了?
原创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开学伊始,回首刚刚过去的暑假,北大学生都去了哪儿?
新疆马兰、湖北鄂州、山东潍坊、福建南靖、江苏邳州......
北大学生暑假做了什么事儿?
上课、开照相馆、搭科普角、调研......
足迹遍布中国多地
实践活动精彩丰富的北大学子
在这个收获满满的暑期
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一起走进北大人的暑假独家回忆吧~
把物理的种子种在新疆马兰
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建立110周年之际,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地方,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赴西安新疆国防科研基地思政实践团种下了物理学的种子。
实践团合影
7月14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文锦轩与陈思源随实践团走进了新疆马兰永红中学,为现场同学上了一堂生动特殊的“物理课”。
实践团成员们来自物理学院2022级11班,均入选了首届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他们物理学潜质突出、综合素质优异,将在由33位院士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通过模块化课程、科研实践、国际课堂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扎实根基,明确学术志趣,努力成长为具备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出众的学术领军人才。
实践团在马兰永红中学与同学们合影
活动现场,文锦轩带领同学们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宣讲郭永怀烈士事迹。为了做好这次宣讲,文锦轩前期在老师协助下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将“两弹一星”元勋的郭永怀先生作为主题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先生感人事迹。直至宣讲前一天晚上,指导老师仍陪着文锦轩反复试讲,不断调整语速、语调与情感状态。
文锦轩宣讲
宣讲会和科普活动现场
讲演开始前,文锦轩稍有紧张,但当他看向台下同学们求知的眼睛时,他表示,“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在一瞬间融化了我的紧张”。讲到动情处,他声音微微颤抖,听讲同学眼里也闪起了泪光。宣讲结束,掌声雷动,几位同学找到文锦轩,表示感谢并分享了自身感悟。
认真聆听宣讲的马兰永红中学同学们
“一股暖流从地板穿透鞋底直冲脑部,眼泪一个劲儿地往外流......”文锦轩此前的付出与努力,在传承与接力中找到意义点的归属。
陈思源与实践团成员合作,为同学们展示了“热声发动机”实验。为了实现科普实验演示效果最优化,陈思源与实践团成员行前研究了大量论文,剖析分解复杂原理,向非物理专业群体进行试讲,不断精简介绍使之通俗易懂且富有趣味,同时多次进行实验测试,录制预防突发情况的北大实验室版演示视频。
实践团成员进行现场科普实验演示
科普实验演示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好奇地盯着那些他们几乎没见过的仪器。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大胆积极地发问。物理探索的大门,那一刻,被一把名为“兴趣”的钥匙解锁打开。
陈思源给同学们讲解
为使科普教育更加深入持久,实践团还在马兰永红中学精心布置了“费米子”物理科普角,帮助当地同学汲取更多物理知识,持续点燃物理探索的好奇与热情。
“费米子”物理科普角
从功勋烈士到科普角落,代代北大人的印迹,深深刻入马兰大地;代代北大人,赓续传承“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先烈前辈的汗水热血挥洒在这片曾被地图隐藏的大漠戈壁,如今,北大物理人接续传承,深入其中探寻历史里的光辉,将“隐姓埋名”的点点微光挖掘汇聚,凝为今日点亮祖国边远地区的知识希望之光。一如马兰,今年暑假物理学院11支思政实践团在学院团委指导下赴多地开展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与科普实验演示,以科学家精神浸润学子心田,让科学文化和物理知识走向祖国大江南北。
热心科普、暖心互动,知识传播、力量传递,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科研初心,这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赴西安新疆国防科研基地思政实践团在这马兰花开的夏天,写下的青春励志故事。
“长江照相馆”里的故事
薪火相传,梦传新篇。
为探寻山河大地劳动者们的动人故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暑期思政实践团分赴四川通江、湖北鄂州、河北唐山、浙江舟山、江西吉安等地,在祖国的乡野小镇开设“南门照相馆”,用镜头捕捉幸福,以照片定格温暖。2023年盛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鄂州实践团走进池湖村,在长江岸畔搭起了临时摄影棚,为村民们免费拍照。
实践团合影
入学北大之初,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祺祺听了学姐分享的“黄河照相馆”点滴,带着惊叹、钦佩、憧憬,她希望“在未来,自己也能在祖国大地的某个角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入学北大一年,通过思政实践平台,她以实践团成员的身份圆了这个梦想。
此次南门照相馆拍摄分为摄影组、引导组与信息收集组,依据行前分工,张祺祺需要完成摄影任务。
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谈了解信息
7月14日下午,张祺祺随实践团走入池湖村。借助村委会提供的幕布、撑杆,她与实践团其他成员一起搭建了简易摄影棚。搭建完毕后,村民们陆续到达拍摄现场。
张祺祺为村民拍摄
但开拍之初,摄影组便遇到了难题——背景板没有重物支点,大风天气下幕布被吹得乱晃。这一突发情况让首担摄影任务的张祺祺心中一紧,她担心自己无法为村民拍出满意的照片。可当其他任务组的成员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家“自告奋勇”,轮流成为背景板的人力支点。
在各任务组齐心协力的配合下,拍摄圆满结束,村民们看完相机显示屏上的照片后,满意离去,村委会工作人员拿出当地自产的西瓜对实践团表示感谢,张祺祺心中紧绷的弦逐渐松下。
实践团成员与村民沟通拍摄
“展示车技”的村民与扶住背景板的实践团成员
在拍摄中,张祺祺见证了太多朴素但真挚的温情和热烈。罹患残疾但热心于志愿服务工作的严汝彪、手拿北大明信片拍照的九十岁老党员周秀坤、携手走过五十余载的夫妻......平凡的村落里,发生着万千不凡的故事。
严汝彪
周秀坤
秦云华(左)与妻子董秋英(右)
提到拍摄中的难忘瞬间,除了“人力支点”,张祺祺表示还有一位阿姨对她的信任让她备受鼓舞。拍摄前,一位阿姨对她说:“平时我不怎么拍照,可能不太会摆姿势表情,麻烦你多指导啦......”
伙伴的团结、村民的信任、难言的触动,在这个夏天,留予实践团同烈阳般的炽热与感动。“南门照相馆”是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团委指导下,由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将专业理论嵌入实践活动,以相机叙事阐述“万物皆媒”,在集体纽带与个人记忆中抵达共鸣与共情,以新传视野、北大特点与中国特色记录时代进程中微小与宏大的共生。从“黄河照相馆”到“长江照相馆”,“南门照相馆”以相片形式记录下百余个记忆里的生命故事,岁月里被封存的温暖与伟大在光影组合间生出照亮现实的力量。从北大南门走向四方,新传人将专业所学用于群众所需,跨越祖国南北架起鲜活个体情感共振的联结桥梁。
拍摄现场
行“万里”农业调研路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聚焦“三农”问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潍坊思政实践团深入实地,调研当地农业发展模式。
实践团合影
在为期六天的实践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胡登科随实践团在高密、临朐、寿光等地开展参访调研。期间,他进入试验田、生产基地进行考察,参观农业大棚及当地大、小型企业,参访现代农业产业园、农研院等多地,同时与当地专家展开座谈交流。
在当地葡萄园访谈
参观潍坊市农科院大田
通过这次充实丰富的实践调研,胡登科表示,“我了解到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见识到当地农业的蓬勃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作用,感受到基层农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决心与吃苦耐劳的精神,本次实践受益匪浅。”
潍坊市农科院花生收获
在完整意义感的收获之中,他也提到,“最深刻的记忆要属参观家庭农场。”在走访调研中,他随实践团分别参观了多个家庭农场。某家庭农场由创始人自2010年大学毕业后创办,经过十三年运营管理,农场年收入超千余万元,同时,创始人搭上电商的“便车”,带动村民共同富裕;另一个家庭农场由一名退伍军人创办,借助国家政策与龙头企业的支持,农场逐渐形成自有品牌,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家庭农村典范实例。
从大学生毕业创业到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胡登科看到科技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更看到以这些创始人为代表的“领头雁”深耕农业、服务农民的责任担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语,在现代农业的发展里焕发经典的活力与生机。
家庭农场调研
科技渗入“三农”,国家、群体与个人的力量在一片片农田、一所所实验室、一个个企业中深刻交织,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潍坊思政实践团不仅看到“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论文”,更看到个体与土地最真实联结中的持久动能。
筑起中老年人用药的“防护墙”
为保障中老年人用药安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北大药学人的专业特长,北京大学药学院组建了“健康中国,安全用药”科普调研实践团前往福建省南靖县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北京大学药学院2021级本科生欧颖珊、2022级本科生刘哲参与了本次实践调研。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人合影
7月20日起,欧颖珊、刘哲等人随实践团乘坐大巴车前往南靖县的三卞村、官洋村、长教村等地开展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用药情况的科普调研活动。
调研行前,实践团成员接受特定培训,优化设计调研问卷,同时准备医药知识科普宣传手册与药学院周边文创作为受访答谢礼物。考虑到“当地老人大多数讲方言”的情况,实践团提前联络当地基层干部,邀请其担任翻译,协助调研。此次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用药习惯调研以两人为一组,采取方便抽样法在基层社区开展现场调查,通过一对一的询问方式协助调研对象有效完成问卷。
当地小孩拿着由药学院团委制作的科普宣传手册
在实践开始之前,欧颖珊在村干部处了解到“老人不太愿意谈自己患病”,她担心“老人对疾病讳莫如深”,忧心老人对慢性病长期治疗“误事”又费钱的固化心态:对于初次接触该类实践调研的刘哲而言,同样怀有忐忑与紧张。
但在实践中,欧颖珊与刘哲深刻感受到当地居民对北大人的信任。
一栋墙体没有涂抹水泥的筒单红砖房内住着一位独居老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她们猜测老人对调研小组成员可能会有防范之心,但没想到“老人无比热情,即使一瘸一拐也要拿出她吃的药给我们看,一盒一盒讲着药的来源和吃法。”
实践团同学对当地老人进行调研
通过实践调研,实践团成员发现当地中老年人对于“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治疗理解的误区,欧颖珊表示:“误区的存在说明了健康科普的重要性,也证明了实践调研活动的必要性。通过实践,能让中老年人知道该怎么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怎么预防疾病,怎么健康生活,这正是此行的意义。”
北大药学人用一张张问卷、一次次迈步、一场场交流筑起中老年人用药的“防护墙”,将学术理论通俗化,以最简明的方式传递深奥的用药知识,在学有所用中聆听社会需求,把握时代脉搏。
爱的回响
今年夏天,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组织的“爱心万里行”暑期支教项目再次出发,前往湖南辰溪、四川雷波、山西长治、新疆富蕴和江苏邳州进行短期支教,帮助孩子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丰富心灵。
隗静给孩子们上课
在本次万里行中,基础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隗静前往江苏邳州邹庄镇中心小学进行了为期13天的支教活动。除了日常的备课、教学和活动筹办之外,作为江苏邳州路的领队,隗静每天都要关注队伍的整体工作情况和孩子们遇到的问题,并负责组织队员开总结会,对当天的教学活动进行点评。8月11日那天,隗静在学校过了一个惊喜而意义非凡的生日。一来到教室,隗静就被小朋友们蒙住了眼睛,随后每一个孩子都从背后给她送了一个小礼物,还有大家亲手绘制的贺卡和明信片。按照日程安排,队员们当天在学校举办了一个游园活动,每个孩子来到隗静负责的游戏点位玩游戏的时候都会和她说一句生日快乐。
“爱心万里行的队员和孩子们就像是一家人,我们彼此关心,彼此照顾,互相为对方制造小浪漫和小惊喜。”这次活动让隗静看到了一群天真可爱、善良纯真的孩子,也让她接触了很多不同领域的工作。支教工作远不止教会一个知识点这么简单,和孩子们建立信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等等都是这次万里行带给队员们的收获。
孩子们在班级里给隗静庆祝生日
隗静在游园会给孩子们集章画画
为了爱,跨越山海;为了理想,扬帆起航。这个夏天,爱心万里行的队员用一个灵魂激励了另一个灵魂,用爱与真诚为孩子们照亮了一方天地,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个瞬间也将成为彼此弥足珍贵的记忆。
支教队员在邹庄镇中心小学合影
从西北内陆到东南沿海
从乡镇田野到科技前沿
......
北大学子的足迹并不止此
这个夏天
他们奔赴各地
秉持初心,逐梦前行
北大人始终在路上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
文字:张祺祺、李煜憬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刘涵烨
原标题:《北大学生暑假去哪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