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
原标题: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提要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深港合作话题中最迫切而又艰巨的头等大事,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要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和优势产业资源,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对接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开展国际协同创新,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联动国内国际市场,建立起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日,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深圳园区规划建设特别是与香港园区协同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标志着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开发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深港双城协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深圳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祖国前后演绎的双城故事,经历了从香港回归祖国前的落马洲河套研究到回归祖国后第一任行政长官提出的创新科技发展策略;从第三任行政长官提出建设港深大都会到布局包括河套在内的深港跨境十大基建,推进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从第四任行政长官推进深港社会经济深度合作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一带一路”超级联系人;从第五任行政长官落实落马洲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到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的战略构想;再到现在第六任行政长官就任,深港之间的合作不断推进不断突破。8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规划》首次确认了深港合作区3.89平方公里的区位范畴。合作区地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会点。《规划》要求深圳园区要积极主动与香港园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推动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规划发展北部都会区,加强深港互利合作,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集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节点,与珠三角地区完备产业链深度衔接,形成“半小时科研圈”“一小时产业圈”,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河套合作区的首要任务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深港合作话题中最迫切而又艰巨的头等大事,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要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和优势产业资源,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对接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开展国际协同创新,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联动国内国际市场,建立起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规划》赋予深圳园区先行示范的重要使命,要建设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主动衔接香港园区空间功能布局、建筑形态,构建“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为此,《规划》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目标要求:一个中心任务,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两个重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三个坚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协同发展,坚持着眼全球配置一流科创资源;四个核心任务,构建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则体系、建设国际领先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建立更加完备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率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五个共享基地,协同在河套园区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和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的集聚地。深圳园区要携手香港园区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园区,联手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面向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重点方向,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资源深度融合,推动深港及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跃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发展、支持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前沿领域,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实行国际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全面接轨国际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深圳园区预留合适位置建设与香港园区的跨境通道,实现双方园区科技人员便捷往来。加强生产、生活、生态相关配套设施的无缝对接和高效协作。打造“河套湾区驿站”汇聚全球智慧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形势错综复杂,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法律、体制、规则等方面的深层次差异,深港两地在要素跨境流动、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产业协作等诸多方面面临瓶颈制约。深港科技产业合作亟需以合作区为突破口,推动开放创新和协同发展、推动更大范围有效配置资源、推动创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动,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制度创新供给。为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面向湾区、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笔者建议:要谋划打造好“河套湾区驿站”。通过要素流通、制度对接和专业服务实现区域协同,落实《规划》中提出的制度创新、特色服务和畅通各要素汇集的功能,破除藩篱,打造创新大湾区协同共享空间。通过需求拉动,打破行政性垄断,消除地区、部门壁垒,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集聚各种要素,将“河套湾区驿站”打造成为创业路上的加油站、补给点和朋友圈,共建共享共创共成长的新家园。探索建立一个新机制。一是以市场主导、需求驱动、资源嫁接、城市依托为手段,瞄准产业变革,加大文化创意、商业模式创新,依托河套跨境合作区,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大科学合作链的研发基地、行业检测检验服务平台、面向新制造技术的中试中心,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引领项目库计划,培育新兴产业创业团队和载体锚地。二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有序合作,建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培育新产业研发团队,在研究生实习基地、技术转移中试、企业参与共同研发、产业化落地等方面面向全球开放“河套湾区驿站”平台资源。三是争取在“河套湾区驿站”建立大湾区跨境跨区合作的市场要素自由流动规则。最大限度开放深港两地间人员、资本、实验室器材和信息资源在驿站范围内流通互动共享。尝试由“河套湾区驿站”作为担保和中介服务枢纽站,大湾区公共资金和配套资金,以及大湾区城市之间有合作协议的科研经费,可以自由流动,争取中央政府对“河套湾区驿站”给予集中采购,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精心营造一个新生态。构建跨区域跨领域跨制度的,可以集聚各种要素、 破除藩篱的协同共享空间。在“河套湾区驿站”应该更突出服务链、市场链、价值链。没有高端服务业,产业不可能变成一条龙;没有市场链,产业只能半途而废。在这里单一的个体和成果项目可以变成“专利池”或是“合作链”中的价值链。勇于走出一条新路径。通过顶层设计和路径探索,建立新的合作机制。首先可以将深圳与香港正在实施的重大产业创新布局对接。如将深圳“20+8”产业集群与InnoHK,深圳“专精特新”和香港新兴工业化,以及深港双方的载体平台和人才团队对接起来,将两地的三组资源在河套及深圳河沿线做硬、软、实的要素对接,搭建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培育重大产业项目、在关键领域实施重大工程、建设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带。在新兴领域推广应用数字经济,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共享经济,鼓励地区间产业合作实现有层级、有重点、有类别、有协同的发展路径和复合多元模式。以河套新驿站的模式,打破盲区、误区的旧思维方式,建立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新模式,形成“1+1大于N”的局部经验。在驿站可以做成果转化、可以引进有专利的国际人才,推动企业的成长。演绎好深圳与香港的双城故事河套深港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极点,其目标是要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持续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提出了三个联动的全域合作蓝图:联动香港园区,衔接香港园区的建设时序、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推动设施互联、服务共享、创新协作,有力支撑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着力为科学城原始创新提供国际化科研环境和平台,实现深圳园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创平台的轨道交通连接;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科技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开展高水平合作和高效率协同,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划》非常明确地提出,在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强化法治保障、完善合作机制、加强组织实施,统筹推进深圳园区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等。要把握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围绕“八要”做足功夫:一要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创新,避免城市间的盲目竞争;二要在全产业链上下游优化要素市场,通过区域协同构建强产业链;三要通过顶层设计梳理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组织攻关;四要在终端应用上布局供应链创新;五要促进消费类产品创新,集聚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市场能量;六要组织大团队合作,在软件、专利、平台工具、人才和团队进行价值链的整合和组织;七要重视高端服务业的培育和导入,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壮大;八要根据全市域一体化和湾区通的大视野,将深港双城合作布局点线面结合,推荐优质资源参与香港新田科技城的建设,培育高端产业平台和团队在香港科技园孵化,在宝安-前海片区规划深港新兴产业园,在罗湖盐田大鹏一线拓展口岸经济带、国际商贸旅游、海洋经济圈和社会服务新体系,将双城三圈的蓝图落实在两地的项目结合中,共同建设一个更宜居、更开放、更有活力、更团结的双子城。(张克科: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刘战国: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来源:深圳特区报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