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答问:“双减”两周年,下一步路向何方?|“双减”在行动
“双减”开展两年以来,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分别通过收费监管、人员审核、材料把关等“组合拳”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使其成为校内办学的有益补充。迈入第三年,“双减”的前路在何方?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日前,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以下简称监管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接受媒体提问——两年取得阶段性进展“双减”满意度超八成“双减”工作开展两年来,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监管司负责人:“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写入了党的百年历史决议。两年来,在“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20个成员单位、各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一是家长的获得感逐步提升。学科类培训收费平均下降4成以上,非学科类价格总体平稳;课后服务全覆盖基本解决了“三点半”问题,逐步缓解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二是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大压减并得到规范。大规模的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已经基本得以遏制;学科类机构“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全国监管平台建立并普及使用……校外培训正在回归到“良心的行业”,不断成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三是学校主阵地得到进一步发挥。校内作业负担总量上得以控制,结构上也进行了优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学校课后服务普遍开展,九成以上的学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2023年6月底,国家统计局覆盖全国所有省份,选取义务教育阶段的23.6万名学生、27.2万名家长、4577名校长和7.9万名教师,开展了“双减”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对“双减”满意度均超八成。同时,国务院“互联网+督查”等群众举报线索每月数量已比最高峰下降90%以上。严把校外培训质量关校外培训回归“良心行业”如何确保解决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校外培训质量问题?监管司负责人:在校外培训过程中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提高校外培训质量,是群众的普遍期盼。教育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严把校外培训质量关。一是落实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区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针对各自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发展能够在校外培训中得到一定满足;二是确保培训材料合格;三是确保从业人员合规;四是确保学生安全。如何解决校外培训“退费难”问题?监管司负责人:校外培训“退费难”始终是困扰广大家长的一大难题。自“双减”伊始,我们就把解决“退费难”问题、守好学生家长的“钱袋子”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是管好“收”的环节。要求培训机构不得收取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的费用,且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收费不超过5000元,通过支付限额减少退费纠纷和“卷钱跑路”风险。二是管好“用”的环节。要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采取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等方式,将预收费全面纳入监管,不得擅自挪作他用。采取银行托管方式的,家长缴纳的培训费全部进入银行“监管账户”,实行“一课一消”;采取风险保证金方式的,由培训机构向银行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保障群众维权时有抓手。三是管好“退”的环节。动态跟踪监测,对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等举报平台收到的“退费难”问题线索逐一核查处置。“双减”进入第三个年头更需要多方“同下一盘棋”目前还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监管司负责人:“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虽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距离党中央要求、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校外治理成果需要进一步巩固。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隐形变异愈发突出,线上违规变种培训技术手段花样翻新,非学科类培训监管还不到位,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二是校内提质增效需要进一步升级。作业设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有的学校还存在违规布置作业情况;课后服务水平还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需进一步提高;教师负担需进一步减轻,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激发。三是家长焦虑根源需要进一步消除。随着教育改革发展,家长期盼孩子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互相攀比、暗自较劲的心理依然存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依然存在。四是全社会协同育人格局需要进一步完善。不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加剧了教育的内卷和功利化倾向,社会竞争压力层层传导,加重了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焦虑。为如期完成“双减”三年目标,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监管司负责人: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要久久为功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战略定力,坚决防止歇歇脚、松松劲、喘口气的想法,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态度,更加密切会同各部门、督促指导各地,细而又细抓好各项任务落实,锚定党中央确定的三年目标,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一是要坚持从政治上抓“双减”。“双减”是践行“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不是“一阵风”“走过场”,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要用长远眼光来看,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二是要坚持从民生上抓“双减”。坚持人民至上,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决不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同步改进学校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三是要坚持从规律上抓“双减”。持续不断完善制度、增强配套,推进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双向联动,增进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将“五育并举”落实到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缓解家长深层焦虑“治本”切口要抓牢应如何从深层次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监管司负责人:我们一再强调,从教育规律上讲,“双减”改革是治标之策,是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入手,由“小切口”做出的“大文章”。要真正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还应在治本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基本的学习,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承担起来。不能在学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训了,这样就本末倒置了。”一是要推动学校满足学生学习的主要需求。作业要更加科学合理,既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又不加重孩子负担;课后服务要能够在时长、内容、场地、师资等方面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着力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二是要深化考试评价改革。从中考来讲,要推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积极发展综合高中,合理控制普职比例;在高考和高等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多元化办学,贯彻因材施教理念,为每一类人才脱颖而出、每一位青年人生出彩提供机会;在职业教育方面,要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三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环境。对于家长要深入了解为什么焦虑、为什么去培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希望我们做什么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对于校外培训机构要凝聚广泛合力,引导机构严格执行“双减”政策要求,坚守教育本质和育人初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对于社会要加大声势力度宣传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目前,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已正式上线,将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哪些服务和便利?监管司负责人: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已于近期正式上线。这一平台包括“一网三端”,分别支持服务学生家长、培训机构和各级主管部门。监管和服务平台既可方便家长甄别是否为合规培训机构,又有效避免“退费难”问题。目前,平台已纳入首批10多万家白名单的校外培训机构(含线上、线下和学科、非学科),已与银行支付系统对接,培训费可经家长上课后确认并分次划拨培训机构。广大学生家长可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安装“校外培训家长端”,或在支付宝搜索“校外培训家长端”小程序。下一步,教育部将针对平台使用和推广情况,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全流程监管,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平台功能,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来源 |据中国网更多教育信息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