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心”呵护学生
叙事疗法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等人提出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的将人看作“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问题外化”“故事叙说”“由薄到厚”等方法,引导来访者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心理力量。
这种疗法的思路,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是有启发意义的。
●案例介绍
小林,女,精准扶贫家庭。父亲双腿残疾,母亲有间歇性精神病史。她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性格较内向。作为体育生,高中阶段她因训练膝盖受伤,导致体育考试失利,曾一度想放弃来我校就读的机会,在亲友资助下才勉强入学。新生心理普测结果显示:她轻度抑郁,曾有过自杀行为。在初期心理咨询过程中,她表现出明显的防御心理,不信任他人,封闭自我,难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案例分析
这是由原生家庭导致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典型案例。在后续的谈话与走访中,笔者逐渐分析小林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如下几项。
家长缺位,成长漏洞。母亲间歇性精神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时的母亲会带小林去逛街,给她扎头发,这是她为数不多的幸福记忆。一旦病情发作,母亲只能被关在家中,与其他人隔离。小林便在这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过程中长大,致使安全感缺失,形成了内向、不自信的性格。
家庭困难,生活拮据。父母身体不好,全靠爷爷奶奶种地供养小林和弟弟。生活的重担和压抑的家庭氛围让小林有了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自卑感的产生往往不是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小林问题的症结恰在于此。
缺乏交际,不善调适。小林性格内向,自我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薄弱。她自述没有亲密朋友,无法向他人吐露心声,害怕他人看不起自己。于是,高中阶段一度想通过刻苦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来远离家乡、亲人。但过度训练导致她的膝盖受伤,高考失利加剧了她内心的挫败感、无助感,导致她产生轻生念头。
●解决方案
掌握小林的综合情况后,考虑到其特殊的家庭情况和敏感的心理特质,作为辅导员,笔者决定采取叙事疗法进行心理帮扶。
1. 厘清问题,播撒自强坚毅的种子。通过其他渠道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情况,做好访谈准备。在谈话时,鉴于学生家庭情况特殊,尊重学生个人意愿,注意保护学生隐私,获取学生的信任。倾听过程中,少打扰、多共情,可通过适时递上纸巾等行为,让学生体会到关爱。第一次访谈后,整理好记录,尤其要针对能够引发学生情绪激动的“情结”点做好标记,为下一次访谈做好准备。
2. 解构重建,呵护重塑心灵的蓓蕾。访谈过程中,教师采用叙事疗法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教师要做的是静心聆听,适时策略性提问,如“虽然生活很不容易,但是妈妈还需要你,你能主动邀她逛一次街吗?我想那样的话,妈妈会很开心”。这个问题意在给学生心理赋能,引导学生探寻正向意义的生命轨迹。再如“在成长过程中,你是怎么照顾好自己和弟弟的”,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意识到虽然家庭很复杂,但她学会了照顾自己和弟弟,是个好孩子,让她勇于面对问题,抓住闪光点,以此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3. 家校合力,强壮爱与信念的枝干。因父母身体情况特殊,由班主任和一名任课教师进行家访。访谈目的有二:一是结合学生自述,掌握学生家庭详细情况;二是通过家校共建,增加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联结。在确定了学生家庭情况后,小林所在的学院及时成立了帮扶小组,通过国家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勤工俭学等方式,对其进行帮扶,以此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
4. 提升能力,明晰未来的方向。从小林高中努力训练、备考理想大学以及在班级管理中主动竞选班干部这些行为可以判断,该生是具备一定内驱力和上进心的。以此为抓手,笔者鼓励学生在班级管理事务中多分担任务,一方面可以转移对家庭特殊现实的无力感;另一方面担任班干部有助于提升她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培育责任担当意识。最后,引导学生制定学业生涯规划,明晰未来的前进方向和目标。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引导,小林能够增加与父母的交流,平常在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凝聚家庭成员的感情纽带。逢年过节,她还用勤工俭学挣来的钱给爸妈买了小礼物,并在朋友圈晒出了与妈妈的合影。在班级工作中,她也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保质保量完成班主任安排的工作任务。她的专业课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尤其在攀岩课上多次获得任课老师的表扬。
●案例启示
启示一: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面对由原生家庭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坚信他们自己才是自身问题的最佳解决者,而辅导员要做的是采取双重聆听、适当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心底接受重塑生命意义,增强自我效能感,真正改变自身的观念和行为。
启示二:以“心”为圆,注重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学生内心敏感,安全感和意义感缺失,缺乏亲情体验,体验幸福的水平必然比较低,加之生活贫困,更加自卑,自我效能感低,因而针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常规说教和简单共情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而应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入手,因事而化,因人而制,立足学生的道德素养,授人以渔,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帮助他们培育自信、自强、坚毅的心理素质。
启示三:以“档”为梯,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平台。搭建成长平台,创造学生心理健康环境。针对特殊家庭、特殊心理问题、特殊身体情况的学生,着力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并建立和不断完善特殊学生动态心理档案。一人一档,并进行必要的信息更新和动态分析,确保及时有效进行心理干预。重视学生实际需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助人自助”法则,加强心理育人效果。
启示四:以“情”为线,助力学生梦想照进现实。教育是有温度的。辅导员应该对学生尽到“五心”——爱心、关心、细心、耐心、恒心,最大限度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浸润,温暖学生心灵,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更好地帮助学生。
(作者系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专职辅导员)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0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