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培养公益人才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文君 文梅 北京报道

  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3年7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面对就业压力,稳定的职业逐渐受到部分青年人的青睐,“考公热”“考编热”等情况逐步显现,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上,部分青年人变得更务实,注重个人利益最大化,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度降低。

  然而,青年人的发展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青年人还应具有家国情怀,关心民生,为国家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基于此背景,早在2011年,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下称“友成基金会”)就发起了青年发展与培养项目——“小鹰计划”,旨在发现和支持具有远大志向和天下襟怀的青年,通过深入基层完成为期一年的社会实践和有计划的传统文化熏习,成长为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跨界领袖型人才。项目以乡村基层实践为切入点,将基层实践、社会创新、社会企业家精神、跨界思维、领导力等融为一体,给正在寻找人生方向的青年人提供了一个开阔的社会场域。

  由于疫情等原因,“小鹰计划”项目曾有3年受到了不小影响。2023年,“小鹰计划”经过调整梳理,再次“起飞”。9月14日,为期十天的“2023年小鹰计划”开营培训正式收官,参加此次“小鹰计划”的学员共有10人,开营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将在一年时间内,分别奔赴四川省阿坝羌藏族自治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和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白若铺镇开展志愿服务。今年,“小鹰计划”项目产生了哪些新变化,学员们做了哪些调整,面对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项目相关负责人是否会改变项目定位,对此,《华夏时报》记者在该项目开营培训期间,进行了为期3天的观察采访。

  乡村振兴亟待青年人才加入

  “2023年小鹰计划”的开营培训地在四川省阿坝羌藏族自治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平均海拔近三千米,气温较低,即使是夏天,也需要穿加绒冲锋衣。达维镇是红军长征顺利会师的地方,红色精神资源丰富,冒水村从政府到当地产业带头人,都非常欢迎青年人的到来,愿意带领青年人一起成长。

  由于海拔较高,初到冒水村的部分学员产生了轻微的高原反应,但这些困难依然阻挡不了学员们对开营培训课程的热情。在住宿的地方,学员们张贴着培训课程内容、小鹰精神、学员投票排名等,除去开营培训的日常安排,学员们还自主规划了其他空余时间,丰富培训形式。

  “2023小鹰计划学员”日常任务安排

  “2023小鹰计划”学员张贴“小鹰精神”和课堂培训内容

  开营培训课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内容跨界且多元,包括公益、心理、乡村建设等。“参加开营培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信息量爆炸,每天的课程安排得很满,老师们将原本可以讲授三四天的内容极力精简,我感觉整个人像海绵一样在不停地吸收知识。以前我认为,很厉害的专家和老师是难以接近的,但通过参加小鹰计划,打破了我这样的固有认知,老师和专家们都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授知识。”“2023年小鹰计划”学员陈洁说道。

  陈洁今年25岁,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个乡村,202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毕业前,陈洁就开始了与公益领域相关的创业实践。大学期间,陈洁热心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无论是做志愿者还是策划公益项目,她都勇于尝试,细心的她很快发现,做公益并不容易,这是一个需要强大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领域。“在大学做志愿者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活动是去养老院表演节目,表演过程中我发现老人们的状态不对劲,因为他们大多没有自理能力,都坐在轮椅上,我们表演的时候他们全程被推来推去,我感觉没有针对老人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反而是在折腾他们。”陈洁告诉记者,在参加其他公益活动的时候,很多公益组织只需要志愿者出力,并没有将其当做有思想的志愿者来尊重,也不需要志愿者具备太多的专业性。此次参加“小鹰计划”她希望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和专业性,加深对公益领域和乡村建设的理解。

  陈洁还表示,选择参加“小鹰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参加过2018年的学员开营仪式,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感染。“我来自乡村,乡村大部分人的固有观念是:学习好就要走出乡村,到大城市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我听完分享后,觉得挺震撼的,原来公益基金会也能做乡村振兴,居然有这么多青年人都在关心乡村建设和发展,都在为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陈洁类似,“2023年小鹰计划”的另一位学员张攀,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乡村,今年30岁。参加“小鹰计划”前,他在一家软件公司做计算机相关工作,但一直都关注乡村建设和公益慈善领域。相比其他学员,张攀虽不善言谈,但给人感觉更加成熟稳重,他是此次“小鹰计划”冒水村志愿服务小组的组长,开营培训课堂上,张攀每一节课都认真拿手机拍摄记录,方便课后复盘。“我从两三年前,就一直在关注乡村建设相关问题,我发现之前遵循的现代化,将重点放在了城市化,一些乡镇企业逐渐消失,甚至被城市里的大企业覆盖,比较好的医院都建在城市,乡村的医生也更倾向在城市里的医院工作。像我们村里的卫生院,这么多年没有年轻的医生愿意留在村里,现在的医生还是我小时候的那几位。医疗、体育、公园建设等资源都向城市倾斜,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就应该落寞。我认为现代化不能完全追求城市化,现代化不是把乡村的人全部赶进城里。”张攀认为,乡村振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回归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是自己应该做的一件事。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零慧表示,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亟须人才助力,青年人的加入,将为乡村提供更创新的思想,让其拥有更多的发展模式。“青年人是新生力量,代表着更鲜活,更有思想,比农民更懂新技术的人,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为学员们提供了实践的空间,我们希望青年人到乡村之后,先向人民学习,再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真正为人民服务。”零慧说道。

  记者注意到,学员们都性格开朗,在开营培训的头几天,10位学员就已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无论是开营培训讲课老师,还是项目负责人,他们都细心服务学员们的需求,学员也会为老师积极提供帮助,在开营培训现场,学员、老师,以及相关负责人都保持着良好互动关系,亦师亦友。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张克云教授,自2011年起,一直担任“小鹰计划”学员行动研究的指导老师,主要帮助学员们学习田野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行动研究,探究解决之道。他指出,“通过对比‘小鹰计划’的学员和大学里的学生,我发现小鹰学员们的特点是,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善于关心他人,愿意为大众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

  据了解,从2011到2022年,“小鹰计划”项目的学员们在志愿服务期间,投身全国13省20余县的乡村,累计志愿服务30余万小时;先后自主发起100多个公益项目,为40余家社会组织提供了支持,服务4万名以上的乡村居民和儿童。

  “小鹰计划”项目再起飞

  培养青年人才不容易,为乡村振兴的未来培养青年人才更不容易。“小鹰计划”实践周期长,产生的公益效果并不像其他公益项目那样“立竿见影”,目前主要由友成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项目其实投入挺大的,一方面,项目时间很长,需要一年的时间,另一方面,我们倾注在每一个学员身上的资源很多。但愿意资助‘未来’的人并不多,很多出资方希望能帮助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从公平性的角度来说,青年人在当下或许不是弱势群体,但他们在未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乡村振兴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青年人。”零慧称,项目希望能够为未来培养一批有天下襟怀的引领者,在把自己的事业做好的同时,还能成为当代的青年和未来青年的榜样。

  由于疫情,“小鹰计划”项目曾受到了不小的影响。项目负责人侯佳告诉记者,项目需要长期在外实践,疫情期间学员无法走出家门参加户外实践活动,所以招收学员人数有所减少,以往在线下开展的活动,大部分都转为线上进行。此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务实,更关心就业问题。“项目实施期间,我们也考虑过是否要帮助学员们找工作,比如写推荐信,或者帮助其创业。”侯佳说道。

  今年,侯佳和其他负责人对“小鹰计划”项目进行了重新梳理总结,发现项目对学员的能力培养,或许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虽然学员们面临着不小的就业压力,但项目依然以人才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不是社会不需要人才了,而是社会的各个部门对人才的素质和需求更加多元和丰富了,这要求我们的年轻人要更加具有战略思维和实操能力。”侯佳表示,这跟“小鹰计划”项目原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所以项目重新启动后,培养人才的定位暂时不会改变。

  但今年的“小鹰计划”在候选人挑选方面产生了一些变化。往届的“小鹰计划”更加注重学员的学习能力和使命感,今年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候选人的独立性、开放性等特质。“我们希望学员有独立性,可以对自己负责,同时愿意关注别人,帮助别人,此外,项目进行过程中,会涉及跨领域合作的内容,需要学员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才能吸收其他领域做得好的部分。”侯佳称,项目已经运行12年,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改变,但项目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培养有天下襟怀的青年,帮助青年找到定位,依然是项目今后的重点。

  为乡村振兴和公益做人才储备

  2011年至今,“小鹰计划”项目相关负责人和老师们都在细心呵护项目的成长,“就像培养时代的青年,我们基金会的平台足够大,可以找到各个领域的专业老师对学员进行培训,我们愿意花成本去投入,增加学员的锻炼空间,提升可引导的高度。”侯佳说道。参加过项目培训的专家老师们,都很关注项目的发展,愿意持续支持学员的培训,甚至有项目负责人,即使离开了友成基金会,依旧用其他方式支持项目和学员,“我问过张克云老师为什么愿意一直支持项目,她说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无论是对个体成长,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很有意义。”

  “2023年小鹰计划”的学员们,已分别在四川和湖南开展志愿服务,陈洁和4名学员在国庆假期完成了“小鹰计划”内部杂志编辑会,张攀则跟另外4名学员继续深入达维镇冒水村,在川西美丽的风景中,开展调研。

  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程芬是此次“小鹰计划”开营培训的老师,也是今年首次参加该项目老师之一,她认为,通过“小鹰计划”项目培养的青年,未来也许不会全部留在乡村继续做贡献。但项目为青年人在乡村发展、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等理念打下了基础,未来或许有机会在其他岗位为乡村振兴助力。

  仅通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小鹰计划”的学员们并不能立刻成为某个行业的引领者,但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上,可以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在青年人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如果他有‘为公’的意识,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这颗种子一定会在他的某些行为和某些选择上,发挥正向作用。”零慧说道。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