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 建设进行时

  落地中原科技城两年后,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的人才“虹吸效应”已逐步显现。受访者供图北京理工大学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已在河南落地了医用内窥镜、智能网联车辆、无人飞行器等产业化项目。本报记者 师喆 摄武汉理工大学郑州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的新型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团队。受访者供图核心提示今年年初,我省明确提出要“积极引进一流大学研究院落户中原科技城”,吸引众多国内外一流高校来豫深化省校合作,掀起新一轮的“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建设高潮。中秋国庆假期,本报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等一批研究院,探访这些研究院火热的建设进度,感受河南强势推进创新发展的力度。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共建为企业培养“答题人”□本报记者 师喆未来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你只需发出指令,机器人就能根据周围环境变化,自主做出决策判断与动作调整。“给普通的机器人下个指令,让它向前行进5米,它会按照量化的程序完成动作。让智能机器人去5米以外的地方拿一个杯子,却不告知杯子的方向位置,机器人就需要自行去寻找杯子。”10月6日,记者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见到张点金时,一台四足智能实验机器人正在他的指令下做出各种动作。2022年,张点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入职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作为该研究院机电系统与智能控制研究所的一名“90后”博士后,他主要研究的是机器人智能感知与决策技术,以全方位降低机器人使用门槛,推动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普及。当下,突飞猛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重要工具。“机器人任务的抽象程度越高,其完成任务的难度就越大,需要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张点金说,“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研究方向,主要面向制造业的柔性制造和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目前,团队在尝试将机器人机构设计、多模态传感融合以及机器人自主任务规划等技术与当地企业需求相结合,在实际问题中解决科学与技术难题,将先进学术研究落地为实际生产力。对于不少企业而言,想要进一步发展,就意味着要面对创新研发的挑战。关键技术难题如何突破?能否获得更高水平的科研支持?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正在以实际举措为企业培养更多“答题人”。与宇通客车等头部企业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从企业生产实践中征集“真课题”上百项,采取“校企双导师+攻关企业真课题”的模式,培养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目前,哈工大产教融合项目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已经陆续到郑开展科学研究和实习实践,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已与中电27所、宇通客车、省科学院等近20家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搭建校企对接渠道,以校企双方导师凝练的企业“真课题”为纽带,完成学生专业、校内导师、合作企业多方“一一对应”关系。针对解决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等问题,研究院积极探索机制体制创新,坚持引才与育才相结合,力促产学研融合发展。一方面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成立医学健康研究院、先进光电技术研究院、机电系统与智能控制研究所等多个科研院所,招揽众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方式,探索搭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沃土”平台,为河南做好“新工科”人才供给。北京理工大学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融合牵住产业发展“牛鼻子”□本报记者 师喆 见习记者 张梦源“过去大家想要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往往需要填上一份长长的表格,既麻烦,又容易受到主观情绪影响。现在通过这样一台设备,就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分析检测。”10月5日,北京理工大学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潘浩儒向记者介绍。这是一款便携的头戴式三导联设备,在前额处贴上三个导电极片,即刻就能把脑电数据读取出来。“以抑郁症患者为例,他们的脑电神经反射图文与常人不同,我们通过数据分析能及时判断检测者的脑健康情况。”在潘浩儒看来,从传统量表法到科学仪器分析,从相对主观到客观,这是相关科研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创新。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建设的脑健康智能评估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面向海量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及重点人群,在传统量表检测法的基础上引入设备技术,为患者带来客观检测和精准物理干预治疗,更好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除了头戴式三导联设备,团队还研发了步态分析系统、眼动分析系统等,能够实现162秒快速分析筛查。目前已经与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郑州市精神卫生中心等机构探讨合作事项,结合实际临床需求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这个项目涉及多学科交叉,包括脑科学、微电子、计算机等。团队在技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再加上市场的大量需求,我们有信心在河南孵化出相关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潘浩儒表示。对于正在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河南而言,牵动发展的“牛鼻子”就是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自2021年落地河南后,北京理工大学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就聚焦医工融合等重点方向,发挥北理工医工融合研究院、医学技术学院面向临床医学与健康服务的技术开发优势,结合郑州市医疗健康大市场需求,开展新型诊疗设备、数字诊疗产品、光医学产品新型医学检验检测产品、康复治疗产品的技术与市场开发。“我们将围绕河南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前沿科技引领、国际学术影响和高端人才会聚效应,重点在智能化装备、创新医疗产品等方向建设系列研发平台,构筑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力争打造一支有国家级平台支撑的本地技术团队,加快产出和转化科技成果,助力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潘浩儒说。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协同为高质量发展添翼□本报记者 尹江勇对标《河南省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链行动方案》,建设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聚焦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以及纳米生物医药领域,落地推广肿瘤早筛项目;聚焦小分子药物的发现研究,服务新乡生物医药发展……这个排得满满的任务目录,是新揭牌的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的“工作表”。10月5日,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小勤。“上海交通大学多年来与河南的合作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曾小勤介绍,例如,与平煤神马共同开发的硅烷法多晶硅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使硅烷科技于2022年在北交所上市,成为氢硅材料“第一股”。9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正式揭牌,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在河南省的教育、科研、产学研合作总体牵头单位。据了解,研究院将结合河南省、郑州市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重点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并视条件适时拓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及现代食品等领域,在我省布局建设高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基地,同时开展咨询服务、产业培育、教育培训等工作。条件成熟时,研究院将大力推进研究生在豫联合培养,与豫籍高校、企业等共建一批优质研究生生源及培养基地。目前,作为上海交大郑州研究院重要功能板块之一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前期项目已经启动,项目团队分别与河南省肿瘤医院、新乡市、平原实验室开展的创新合作及共建工作正在顺利推进。“聚焦郑州汽车产业需求,研究院还在汽车动力、智能控制及电子材料领域探索建设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经取得积极进展。”曾小勤表示,研究院目前的重点工作是推动机构登记注册,在研究院登记注册后,上述先期启动项目将第一时间入驻研究院,为河南省、郑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交大智慧和交大力量。武汉理工大学郑州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牵手向新材料研发进军□本报记者 尹江勇“武汉理工大学郑州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落地中原,可以说是一次双向奔赴的‘天作之合’。”10月4日,武汉理工大学郑州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副主任、中原飞马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选朋感慨。今年9月,郑州市人民政府、武汉理工大学、豫资控股集团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郑州高新区共同推动武汉理工大学郑州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落地,为河南省新材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新材料产业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要改变河南材料产业大而不强的状况,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找到既拥有优秀的科研和成果转化能力,又有深耕河南意愿的技术和团队,将他们引入河南,并持续、长期发挥作用。”河南省新材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贺玺告诉记者。“武汉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科优势,与河南省、郑州市及当地企业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这有力地推动了双方合作顺利进行。”王选朋介绍,“现在,我们的研发中心已落地郑州高新区赛微产业园1号楼,办公场地和实验室中试基地正在装修,预计年底即可投入使用。”王选朋表示,研发中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与产业化高度结合。目前,研发中心聚焦新能源动力与储能电池及关键新材料领域的迫切需求,已启动了首批6个研发项目的转化,“其中一个钠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产品成本相比锂离子电池降低40%以上,而且高安全、长寿命,在大规模储能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以研发中心组建为抓手,相关合作方也开启了对我省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我们每个项目的转化都会寻求与产业方的共同完成,当产业方提供工程化、供应链和下游客户资源的配套支持时,会显著缩短转化周期,更有利于踩准、踩稳赶上行业窗口期。”贺玺表示,要发挥好河南省新材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自身在专业化创新服务、资源整合和投资运营、资本运作方面的优势,以“产业集团省属企业+专项基金+转化平台”为发展思路,加强校企协同合作,突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瓶颈,共同助力打造河南省万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