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唐西州“状事”是国内最早的残疾鉴定文书

  【丝路瑰宝】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国内最早的残疾鉴定文书长啥样?这份残疾鉴定文书记载了什么内容?在新疆博物馆三楼的“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展厅里,一份名为《唐西州高昌县下太平乡符为检兵孙海藏患状事》的文书,向人们揭示了答案。

  据新疆博物馆研究人员介绍,这份文书于1964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5号墓葬,上面有18行文字,盖有6枚印章。经考证这是唐西州高昌县府下发给太平乡的公文,主要记载的是士兵孙海藏从患病到判定为残疾的过程。

  根据文书记载,孙海藏原本就患有风痫、冷漏(癫痫、痔漏)疾病,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当地招募从军时,他竟然被征入伍,成为波斯道行军中的一名士兵。结果,他在跟随军队到达蒲昌县的时候就开始频繁发病。军队方面经过检查,认为他的病情比较严重,无法继续跟随军队,于是发出公文把孙海藏交给了柳中县,让他留在那里安养,并且给他办理了公验等相关证明文件。之后,军队方面又给柳中县官员建忠、麹僧僧发公文,要求等孙海藏病情好转之后,让他继续追赶军队。

  孙海藏休养了一阵,又回到军队。可是,当军队到达交河县时,他又开始反复发病。交河县官方对孙海藏进行了复查,认为他无法继续跟随军队前进,只能留在交河安养,并且发出公文向军队方面进行报告。军队把孙海藏的病情用公文形式向西州府作了通报。于是,西州府下发公文给高昌县,取消孙海藏的这次军役,让他就地落户在高昌县太平乡。

  根据文书记载,由于孙海藏的情况还具备办理入疾手续条件,即具备办理残疾人手续的条件,于是,相关部门按照唐代制度规定,在对他的情况进行反复核查,并且向证明人、里正、医生、保人求证后,最终给他办理了入疾手续。

  据《唐律疏议》记载,唐代政府为了保障残疾者的正常生活,根据“三疾”(残疾、废疾和笃疾)情况的不同,对残疾者给予实物救济、受田优待、减免赋役和收容侍养等救助,对笃疾严重者还配给侍丁。由此可见,孙海藏在此次从军途中,虽遭遇病痛折磨的不幸,但却因祸得福,得到了政府很好的安置。

  新疆博物馆研究人员分析,这份文书经专家反复考证后认为,这是国内年代最早的一份残疾证明,文书中孙海藏被差“波斯道行军”等内容,还记载了裴行俭智取西突厥时在西州招募士兵的内容。

  唐仪凤四年(679年),西突厥的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与西突厥另一首领李遮匐联合吐蕃侵扰安西都护府。唐政府在商议发兵讨伐事宜时,名将裴行俭提出智取之策。唐高宗随即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今阿拉伯)使,以护送波斯王子回国继位为名,领兵西进。行经西州时,裴行俭又以打猎为名,在当地召集了上万人。随后率领这支大军突袭西突厥,成功拿下了叛军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