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 把农业建成大产业

  原标题: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 把农业建成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长春作为全国著名的粮食核心产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应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聚焦打造万亿级农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奋力建设好国家的“粮仓肉库”和百姓的“中央厨房”。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我市耕地面积2737.77万亩,其中黑土地面积2597.76万亩,占比94.88%。2022年,粮食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到2366.96万亩,粮食总产量实现248.48亿斤阶段性水平,占全省30.4%、占全国1.8%,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实现粮食增产目标,关键在于挖掘粮食增产潜能,通过改进和创新耕作方式向耕地要产量。一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要在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面积1036万亩的基础上,加强规划统筹、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按照《长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围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集成推广高效节水、农机利用、智慧农业等技术措施,加快“整村、整乡、整县”集中连片推进,力争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二是持续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我省全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中,长春拥有全省3个万亩级核心示范基地之一,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黑土地保护利用关键技术、高性能免耕播种机研发等方面强化科研攻关,深入实施“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全域推广秸秆粪污堆沤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环境。三是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长春模式”。我市在全面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以“秸秆覆盖还田+精准条带耕作+苗期深松施肥”为主要技术特征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长春模式”。如果我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每年有700万亩采用“长春模式”,预计增产玉米可达近10亿斤,大大提升粮食产能。合理开发利用秸秆资源,把肉牛产业越做越“牛”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秸秆变肉”及三百万头肉牛工程,这是实现秸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可行办法,有助于加快培育千亿级主导产业,打造“农业强市”支柱性产业。一是坚持“秸秆变肉”产业发展方向。要注重引进培育秸秆饲料加工企业,支持利用生物技术、膨化技术生产秸秆发酵饲料,适度加大秸秆青黄贮补贴力度,大力推广茎穗兼收一次性作业模式,鼓励建设秸秆饲料存贮基地和配送中心,推动秸秆饲料产业化经营,加快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二是聚焦扩群提质抓养殖,打造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加快皓月产业园、城开农投绿色循环肉牛产业示范园、公主岭肉牛良种繁育综合示范产业园、榆树高端肉牛良种产业园、九台伯宇生态养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强化农安县巴吉垒、榆树市五棵树等肉牛特色小镇、产业强镇建设,加快培育一批肉牛养殖大村,把肉牛产业打造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兴村富民”工程。三是创新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模式。推广九台伯宇“秸秆养牛、牛粪养殖蚯蚓生产蚯蚓粪、蚯蚓粪还田生产绿色有机蔬菜”、新牧科技“盐碱地种植饲料油菜、饲料油菜+秸秆喂牛、牛粪+秸秆制作有机肥、有机肥还田改良土壤”等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合理开发利用涉农科技资源,发展菌物高附加值特色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市食用菌总规模1.6亿袋、年产量6.2万吨,产值3.1亿元,食用菌产业仍然处于“种菌卖菌”阶段。我市要开发利用雄厚的涉农科技资源和种质资源,发展菌物高附加值特色农业。一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菌物产业升级。依托吉林农大李玉院士团队,重点转化推广食用菌种质资源创制、农作物秸秆基料化综合利用、食用菌全株高值化综合利用等科研成果。借助院士团队国家级育种平台,建设长春市食用菌育、繁、推体系,为现代菌类产业都市建设装上菌业“芯片”。二是完善菌物产业链条。聚焦菌物产业,建设集菌种研发、栽培种植、工厂生产、基地联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建立食药用菌种业创新研发中心,引进和培育集团化菌物高新技术企业,从技术先进、见效快的食药用菌种业成果转化、食药用菌深加工提取切入,推动菌物产业的高质量链条化发展。三是拓展菌物产业链接。围绕菌物特色,推动与科普研学、文化旅游、生命健康等领域的融合。如通过菌种推广以及生产药品、食品快消品、化妆品原料,辐射带动长春高新技术农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四是打造食用菌品牌集群。支持“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吉林长白山灵芝”“吉林长白山香菇”等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联合优秀企业组建品牌发展联盟,形成吉林食药用菌品牌集群,提高产品附加值。合理开发利用绿水青山、乡土文化及网络平台资源,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把农业建成大产业的重要补充,也是农业极具潜力的发展动能。既要深入挖掘各类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产业门类,更要合理开发利用绿水青山、乡土文化及网络平台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全产业链价值、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可以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打造吉林省乡村休闲农业标杆地。借助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机遇,以九台马鞍山乡村旅游度假区、长春国信奢岭“乡村都市”项目为引领,打造3~5个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的大型乡村度假区示范项目。高标准打造以空港饮马河乡村度假带、双阳乡村度假带等为支撑的东部文旅乡村旅游集聚带,形成全域乡村美景通廊。以文化赋能引领业态潮流,创新打造一批乡村民宿、乡村酒店、度假农庄、共享农庄等乡村旅居,田园艺术、研学基地等农事体验,山地骑行、绿道慢游等户外运动,乡村露营、网红集市等营地生活乡村文旅融合新标杆。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目前,短视频、直播平台已成为农产品走向城市的一条“快车道”。虽然长春净月高新区成立吉林(长春)“网红”经济先行试验区,建立了电商基地,但在农村,还要依托政府、平台及其他社会力量,运用产业、人才、科技三要素,加快发展农村电商产业。例如,榆树市依托坤泰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建设电商培训基地、电商企业孵化基地,提高了榆树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能力。要通过税收、奖补等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等社会力量向乡村下沉渠道资源,深度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在产业提升、人才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开展系列帮扶,激发农村电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张永新,作者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资政研究部教授)来源:长春日报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