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套转首套”贷款利率今日批量调整 后续仍可自主申请
“二套转首套”的存量房贷利率于今日(10月25日)进行批量调整。新京报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此前已自主申请、通过审核的“二套转首套”、固定利率转LPR等存量房贷利率将于今日统一批量调整,后续如有需求仍可自主申请调整。就推动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具体情况,10月21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报告时提到,已有近5000万笔、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下降,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为期一个月的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批量调整于10月25日结束。资料图片“二套转首套”大多需要自主申请,北京有购房者利率降至4.75%从2023年9月25日起,多家银行已对符合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的存量个人住房贷款主动实施利率批量下调,无需自主申请,且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于调整当日生效。但是,对于需要自主申请的“二套转首套”、固定利率转LPR等存量房贷则于今日(10月25日)统一批量调整。以交通银行为例,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符合自动调整范围的存量首套房贷,10月22日及以前已主动申请的二套转首套、固定利率转LPR等存量房贷,我行已批量调整完毕。”由于对“二套转首套”的存量房贷而言,大多数银行需要去自主申请才能予以调整。对于还未来得及申请的贷款者,上述工作人员表示:“10月25日只是批量调整的时间节点,后续仍然可以自主去贷款网点申请,需要提供可以佐证首套房的相关证明。”工商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只要在10月22日以及之前提交的,银行会在10月25日进行批量调整,没赶上这个时间段的客户也不要着急,后续还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继续申请办理。我行会逐笔进行人工审核,审核通过后于次日进行贷款利率的调整。”对此,一位北京房主告诉新京报记者, “经过调整后,我的存量房贷利率显示从5.35%降低到4.75%,一个月少了400多块。” 据了解,这位业主是在2020年9月“卖一买一”换的新房,当时执行的二套房贷利率5.35%;如今,叠加“认房不认贷”的利好政策,二套变首套,房贷利率下调至北京首套房房贷利率的下限4.75%。10月25日上午,北京通州区一位购房人也告诉记者,自己于2021年10月购买的二手房,目前自己所贷款银行App显示,存量房贷款利率从5.35%降低到4.75%。此外,海淀区一位购房人表示,目前查看自己存量房贷利率尚未发生改变,咨询银行获悉,要等通知,预计后续会有调整。近5000万笔房贷完成下调,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今年8月底,存量房贷利率下调这一政策“靴子”正式落地,这也意味着几千万户、上亿居民可以自主申请降低房贷利率,从而减轻月供压力。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23年9月25日起,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人可向承贷金融机构提出申请,由该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置换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目前绝大部分贷款已调整到位,有效缓解居民房贷支出压力。”谈及目前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日前在2023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0月13日,在央行举行的2023年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绝大多数借款人已第一时间享受到了实惠,目前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接近尾声。”“9月25日到10月1日实施首周,有98.5%符合条件的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完成下调,合计4973万笔、21.7万亿元。调整后的加权平均利率为4.27%,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对于其他还需借款人提供证明材料、银行予以认定的情况,主要银行也将在一个月内完成调整。”邹澜表示。就推动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具体情况,10月21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报告时提到,已有近5000万笔、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下降,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据记者了解,来自北京、上海、郑州、成都等多地的存量房贷贷款人都“一步到位”调整到了当地房贷利率政策下限。以郑州为例,郑州一位业主在2020年10月签订房贷合同,其时当地的政策利率下限是LPR+5个基点;此次调整,这位业主的贷款利率从4.795%下降到4.35%,每月还款额降低了约364元。再以成都为例,某业主2020年8月签订房贷合同,房贷利率由此前的LPR+123个基点(即5.43%)下调到4.2%,每月还款额下降了900元。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降有助于降低居民负担,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居民的加杠杆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部分改善性购房者入市。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居民提前还贷情况。总体而言,该利好政策有助于房地产市场信心修复和预期改善,推动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入市,激发市场活跃度。”新京报记者 徐倩 张建编辑 杨娟娟 校对 王心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