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宿牵手”跑出教育“加速度”

  “跨学科学习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打开“备、研、教”云平台,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卢爱将问题抛向了网络的另一端——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很快立达中学校的名师团队给出了解答。这种基于云平台的教学研讨活动,在钟吾初中已成为常态。作为受益者之一,卢爱在今年举行的宿迁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和学科素养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两所学校的教研融合是宿迁、苏州教育合作的生动实践。早在200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为推动区域共同发展,作出了“南北挂钩”的重要战略决策,苏州市与宿迁市挂钩合作全面开启。经过多年的结对共建,两地已经形成了携手共进、互促共赢的局面。

  “宿迁教育紧抓‘南北挂钩’帮扶政策机遇,大力实施‘教育补短板’工程,近两年争取帮扶教育项目资金2.25亿元,安排共建项目46个,涉及校际协作、教师队伍建设、教研共同体建设、资源共建共享等内容,多点发力助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宿迁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倪成城说。

  借着“南北挂钩”帮扶政策的东风,苏宿两市教育部门签订了《苏州市·宿迁市教育南北共建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整体部署教育结对帮扶合作项目。宿迁各县(区)瞄准苏州结对挂钩县(区)教育资源优势,在课程基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提炼了昆山·沭阳专业素养提升计划、吴江·泗阳基础教育内涵建设工程等多个教育补短板项目,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域整体联动,校际合作互动。在这种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宿迁市的教育生态正悄然发生变化。

  泗洪县实验小学一年级主任高晓红今年4月来到结对学校常熟市实验小学跟岗学习。学习结束后,她把“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带回了泗洪实小,目前她已经着手布置一年级廊道文化墙,在环境打造中彰显“以生为本”的教育内涵。

  “苏宿两地19对、37所结对学校,结合实际,科学排出需求清单,找准双方共建结合点,在项目建设中实现了互通共融、携手发展。”宿迁市教育局副局长林松说,点对点的结对帮扶解决了部分学校的难题,但宿迁教育人并不止步于此,“苏宿教研共同体建设行动”从全市层面实现了与苏州教育的深度共建共融。

  去年8月,江苏省教科院、苏州市教科院与宿迁市教育局联合召开苏宿教研共同体建设研讨会,达成整体合作框架:苏州向宿迁开放1000个线上资源中心注册账号,宿迁市义务教育学科教师常态化参加苏州各类线上培训活动,共享线上线下学案、教案、课件、试卷、音频、视频等优质资源。“两地教师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教学反思,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力促进了宿迁市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宿迁市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苗飞说。

  名师成就名校,名校滋养名师。宿迁市还致力于打造“苏宿育名校”“苏宿育名师”“苏宿育英才”三大品牌,把苏州的先进育人理念、办学特色与宿迁教育深度融合。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副校长梁军去年8月跨江北上,从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前任校长成素萍手中接过“接力棒”。

  作为苏州市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初中语文研究组成员,上任伊始,梁军就把提升“名师”队伍作为首要工作任务,依托“吾悟”教师专业成长力工程,构建教师可持续发展机制,搭建平台为教师赋能。

  一年来,他协调苏州专家团队到校举办讲座、开设名师课堂,选派教师赴苏州参加培训,常态化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实现优质课堂资源共享。在今年4月举行的宿迁市优质课基本功大赛中,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有7名教师荣获一等奖。

  今年以来,宿迁选派了189人次赴苏州学习交流,苏州选派33人来宿开设名师课堂。“常态化的‘双向奔赴’让两地师资队伍形成了互通共融、学习互鉴、携手发展的良好局面。”宿迁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处长周慧明说。

  在宿迁,泗阳县上海路小学依托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加大内涵建设,构建了全面而有个性的校本化学生品格生长课程体系。宿城区成立9个名师工作室,与苏州市吴中区名师师徒结对,共同开展跨区校的教研、培训、研修等活动……

  自“教育补短板”项目实施以来,宿迁市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等方面齐头并进,走出了一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未来,我们将从‘补短板’转向‘增优势’,不断推动宿迁教育强基础、创示范,让教育公共服务更充分、更优质、更公平,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教育力量。”倪成城说。

  《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24日第3版

  作者: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王小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