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公布 最年轻的系河南一80后女教师入选
原标题: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公布 河南一80后女教师入选,系最年轻的一个
致敬教书育人楷模,展示立德树人风采。9月8日上午,教育部召开第六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发布了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80后园长郭文艳光荣当选,她也是继王生英、刘文婷、郭天财、张玉滚后从河南百万教师中产生的第5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她也成为了2021年10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最年轻的一位。
深入太行深山区,她接过了老园长的“接力棒”
郭文艳,1983年生,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幼儿园和小学做了两年教师。孩子出生后,她做起了全职太太。可她总觉得自己闲不住,儿子马上要上幼儿园了,她也不愿意一个人在家待着,便报名参加了辉县市教育局组织的招教考试。
成绩出来后,郭文艳考取了辉县市第二幼儿园,这一年,她30岁。
郭文艳所在的辉县就像是挂在山上的,200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其中山地就有1007平方公里。偏僻的地理位置、落后的经济条件,造成了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一系列难题,教育水平偏低使得一些家长不计代价,甚至举家外迁,也要将孩子送到山外读书。
为了给当地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2012年,辉县市在西平罗乡成立了侯兆川教育文化中心(简称“川中”),建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当地人习惯把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叫作川中幼儿园。
有了学校还要有老师,老师优先从城里调,可谁会愿意放弃城里的优越条件去山区呢?
郭文艳当时的园长张青娥,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的基层教育家,即便身患重病,却依然主动请缨到山区任职。
“找我谈话的时候,张园长已经是癌症中晚期,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要去川中。张园长真的很让我感动,我也想成为她那样的人。我早就想好了,只要她提出来让我跟她去川中,我马上就答应。”郭文艳说。
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郭文艳,对农村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没有犹豫,没有彷徨,她跟着张青娥园长,背起行囊,来到了位于太行深山区的川中幼儿园。3年之后,年仅47岁的张青娥永远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川中幼儿园园长的接力棒,自此传到了郭文艳手中。
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采用参与式、体验式、实践式的学习方式
回忆起创办时的情景,郭文艳依然动情,“没电、没水、没桌椅、没大门、没厕所,早上洗脸要端着脸盆到很远的工地上去接水……我们所有老师跟张园长一起,在四壁空空的教室里,汗流浃背地白手起家。”
生活的艰苦尚可以接受,可面对教育理念落后、办学资源紧缺、教具学具匮乏等状况,郭文艳犯了难:如何因地制宜开设课程?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郭文艳想到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开创者陈鹤琴先生。她和小伙伴们决定,秉持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园本课程,实施生态教育,倡导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活动、教育即唤醒。
“对于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我们不能简单照搬,要进行本土化的创新落地。”在此理念引领下,川中幼儿园遵循规律、回归朴素,构建起了适合幼儿发展的生态教育园本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自主自由的社会公民。
“与城市幼儿园相比,乡村幼儿园虽然缺乏现成可用的资源,但是山间田野、河道密林随处可见的农作物、树叶、干树枝、石头,以及乡土文化、农耕技术、四季变化等,都是孩子体验、学习、成长的独特而优质的课程资源。”郭文艳说。
一张张原本枯黄的玉米皮,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拖鞋、靠垫、盛开的花朵……这是“玉米皮”课程,用玉米皮做素材教学生制作创意手工作品。所有的玉米皮都是秋收时节,
老师们到地里、村民家里收集的,之后还要经过挑拣、熏蒸等处理,才能让孩子们拿来使用。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用山上的野菊花、枯树枝、蒲草,废旧纸箱、玻璃瓶、皮筋儿,等等,进行各具特色的花艺创作……这是“插花”课程,以提升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就这样,郭文艳带领老师们坚持采用参与式、体验式、实践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老师们也逐渐明白了大自然、全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都在发生着改变。
成立全国第一个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人的力量
渐渐地,郭文艳发现“教育即生长”,不仅包括幼儿的成长,而且还要把教师的成长、家长的成长也都考虑到,尤其是要启发家长的教育意识。
“孩子在幼儿园好不容易培养起的良好习惯,一回家、一放假,就一下子回到‘解放前’。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郭文艳说,“想改变孩子,首先得改变家长;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为把家长引领到科学教育孩子的大军中来,郭文艳请专家进行育儿知识专题讲座,定期给家长开放阅览室,并定期带领教师进行全员家访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帮助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知识。但这些,往往都是治标不治本。
为了彻底改变家长的思想意识,2014年,经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指导,郭文艳为家园共育换了一个新思路,她带领幼教团队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川中社区大学。川中社大被定义为“不是家长学校、不是农民技术学校,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
“川中社大每年都有发展,每年都有新的规划,创新和发展的道路没有尽头,我们不敢停歇。”郭文艳说,“川中社大是平民教育,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乡村里的人,这就需要我们走进乡村,在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上都与老百姓近一些、再近一些,真正实现平民教育的价值,这也是川中社大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我们的初心。” 就这样,在郭文艳的带领下,川中社大又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在西平罗村和兆村创办乡村学堂,进一步贴近乡村和学员。
如今的社大课程,也从最初的4门增加到24门,更加科学,也更接地气。育儿知识、卫生保健、法律常识等课程提高学员的生活认知水平;美术创作与欣赏、非洲鼓、舞蹈、音乐与欣赏等艺术课程丰富学员的精神生活;侯兆川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烹饪与家乡美食等课程贴近学员的生活;每次课前,老师还为学员准备了丰富的热身活动,如游戏律动、音乐律动等。
现在的郭文艳和她的团队成员,不仅有着川中幼儿园教师、川中社大讲师双重身份,每人都还担任着西平罗乡一个行政村的村委会副主任。
“既然让我们更深入地参与乡村振兴,那我们就要对得住这份信任,把做传播乡村文明使者的担子压得更实,我们想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走进社大,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吵架和搓麻将的声音变少,让歌声和读书声变多……”对此,郭文艳越来越有信心。(王韶卿)
来源: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