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系作者张莹育儿堂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明确:“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要在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科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名班主任应尽的职责,班主任应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骨干作用。但在现实实践中,一些班主任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只注重学生的“管”和“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其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上学路上的中小学生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学生的异常行为表现,不单纯是品行问题,总是由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的。绝大多数班主任在处理学生异常行为时,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寻求解决方案,而是采取“压”和“管”的方式来解决。这样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班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机,并在班级管理中,有针对性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者、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者,这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开心的学生们

  要强化学习。班主任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情绪调节、交往受挫、成绩下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认识,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除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心身发展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地帮助和辅导学生。

  认真上课的学生

  要完善自身。班主任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如果班主任自身性格乖戾,情绪无常,对学生冷漠、刻薄,如何能使学生情绪正常,保持良好心态呢?因此,面对纯洁、活泼的学生,班主任应首先完善自身,做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适应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始终在学生面前保持良好的心境,以满腔的热情、乐观的精神面貌感染学生。

  陪孩子玩耍的老师

  要纳入常规。绝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工作安排中,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可取的。班主任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级常规管理,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部署有计划、工作有措施活动有落实,真正在班级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和学生谈心的老师

  要多措并举。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如学科渗透、召开主题班会、举办讲座、开展心理辅导、营造健康的班级舆论等,班主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或途径,要因时因事而异多措并举。如针对学生缺乏恒心、对学习存在惰性,可以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讨论,制定出学习计划和监督机制。如针对受青春期影响,学生出现情感极不稳定的现象,可适时举办青春期知识讲座,进行合理教育和引导。

  开班会的学生men

  要善挖根源。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班主任不仅要解决问题的本身,更要挖掘出形成问题的诱因,针对诱因进行剖析,方能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如某班主任,在处理“一名学生一旦受到侵犯,就会拿起手边的东西猛打对方”的问题时,他在做好教育引导的同时,和该生一起探究根源,发现该生在上幼儿园时,曾被几个同学围攻,情急之下,随手拿起一块砖头砸破了一个同学的头,结果大家都吓跑了。从此,该生就有了用东西打人的冲动。当这个症结找出后,该生从内心深处感到这是个畸形的反射,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清晰的自我反省。不久之后,这名学生彻底告别了这一不良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