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成青春注脚 名师点评2018高考作文题
相关阅读:【视频】2018年湖南高考作文题出炉 听听老师怎么说
红网时刻长沙6月7日讯(记者 贺卫玲)今天上午,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开考。湖南高考采用的是新课标全国卷I卷,今年的语文作文题是材料作文,材料以时间为检索,罗列从2000年到2018年中国发生的大事,再展望未来。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将它装进“时光瓶”留到2035年,给那时候的18岁一代人阅读。
高考作文出炉后,红网时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长沙的名校名师进行点评和分析,来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解读的吧。
全国一卷真题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 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约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读:
中国梦成为青春注脚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长 傅应湘)
如果说去年的作文题洋溢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厚重感,那么,今年则散发出浓郁的青春气息:于新世纪新时代,擎举实现中国梦的火炬,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一、大视野与大格局
材料主体既罗列了新千年以来的“中国大事”,也描绘了仅在眼前的“中国蓝图”,一实一虚,共同诠释着伟大的中国梦。这是“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与去年考题的大视野一样,今年又是大背景、大题材,又是需要大襟抱、大情怀、大格局!这就要求广大师生,适时地从“就事说事、就事议理”的任务驱动型的云雾里探出头来,全方位地审视奔跑中的新中国、奋进中的新时代。
二、联想与思考
“作文要求”的核心关键词是“联想与思考”,这也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显著特质。现今的十八岁写给十八年后的十八岁,可以“中国大事”为基点,以“中国蓝图”为归宿,踮脚眺望,神思遄飞,从中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突进、从青年的直面挑战、敢于担当、勇于有为等角度发散和延伸,彰显“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的主旋律。
以18岁的视角,去看待国家的发展与希望
(湖南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2004年湖南高考语文作文满分得主 李卓)
今年的高考作文既是考场的命题,更是人生的命题,时代的命题。立意十分开阔,考察了考生的心胸、格局,也考察了考生在前进发展道路中对“苦难”与“希望”、“过往”与“将来”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文章考察了考生的担当、责任情怀。
材料作文本身是暗含观点的,读懂材料非常关键。写什么让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呢?其实很简单,“北京奥运”“太空授课”“互联网普及”等关键词提示我们,可以写过往中国社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拼搏进取、发展创新,“汶川大地震”“精准扶贫”这些关键词提示我们,可以写整个华夏民族曾经经受的苦难,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些关键词提示我们,可以写未来中国的蓝图,美好的展望。基于此,立意基本就清晰了。
特别要提醒的是,材料中提到了2000年的世纪宝宝,在2018年长大成人了,而这封信的读者,又恰好是2035年时的18岁的一代人——这不是巧合,而是命题者在通过题目传达一个暗示:18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长大,意味着担当,意味着责任!18岁的一代不仅仅是中国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所以,文中如果能体现见证、参与,文章的立意将上一个台阶!
重点谈一下素材的组织,与家国相关的比较宏大的主题,很多同学在组织素材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空泛”“高谈阔论”的尴尬境地。以小见大、缩龙成寸、滴水藏海——这都是写大题材的重要心法。写时代的变迁,如果从宏观的经济、科技、政策等方面着手,很容易变成泛泛而谈,不如以18岁的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发展变迁,去看待这个国家的悲与喜,阵痛与希望。它将更有真情实感,更能触动人心。
与时俱进的作文题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
(湖南省地质中学教科室主任、语文特级教师 黄尚喜)
恢复高考四十余年,与时俱进的高考作文命题就是整个国家和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今年的作文题保留了去年作文的风格,切合时代,恢弘大气,开放多元,既与当前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相呼应,同时也与国际主流趋势相契合,对当下的语文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沿用近几年全国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形式,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今年的作文仍然给定了考生适当的材料,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速构、套构,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作文的高度开放性,角度的选择、立意的确定、文体的选定,都是自主的,这种开放的命题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和语言创造力的释放,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第二、坚持“人”“文”合一的价值理念,让当前18岁的“世纪宝宝”写给2035年的18岁青年,无疑将引导考生们深入思考人生、社会,并把自己的人生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此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今年高考作文分数的高低可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考生立意的高下,当然基于生活经验和思维积蓄的积极的、个性化的表达肯定要胜过表浅的或趋同的表达。
第三、也许有人认为,去年和今年高考作文明确的表达情境和对象以及文章文体的相对开放,让不少考生会不知所措,但其实考生高考复习中“常态”的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记叙文和议论文训练仍然完全可以在考场发挥作用,因为只要遵从“我手写我心”的原则,表达自己的感悟、体验、思考,文体的明确并不是难事。而要求学生具有情境和对象意识,正是语文核心素养考查的重要形式。文体的自主开放、独立创新,更能解放考生主体的理性思辨力,并借此考察考生积极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今年高考作文给我们语文教学的启示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遵循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拓展思维疆域,发挥写作潜能,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增强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与培养学生“美的表达与创造”等能力,让中学作文教学走向多元、自由和真实的写作。
与时代同行
——2018高考语文卷一作文综述
(长沙市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湖南省特级教师 刘伟)
2018高考大戏如期上演,一卷作文给人熟悉而又惊艳,有很好的导向性。
一、熟悉的味道
今年高考作文继续采用任务驱动,要求考生在设定的语境中,带着指定的任务或指令作文。较好地体现了可写性、选择性等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作文评价主要依据的标准。
如可写性。可写性是指试题的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有背景了解。试题所列材料之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太空授课、互联网普及等社会热点、国家大事,考生都很熟悉,容易让考生受到情感触发和思维碰撞。
如选择性。选择性指考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可选择的越多越好,给予写作的空间就越大。试题题干“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等让考生角度、立意和文体上有很大的腾挪空间。
如难易度。难易度指高考作文试题的难度。试题的难度主要是由作文涉及主旨的深度、思考的强度、可开掘的角度等因素决定。今年作文仍然走的是淡化审题的路子,考生跑题的可能性小,这是易;但要读懂材料及题干的指令,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口,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又很不容易,这是难。
二、惊艳的感觉
惊艳之一是材料的构成。七条材料,从2000年“世纪宝宝”出生,到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再到2020年全国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时间为经,贯串过去、现在与未来,实际上也是让考生有一种历史的纵向思维,而“世纪宝宝”、“天宫一号”“村村通”“精准扶贫”等又在考查考生横向思维。我们以往强调的思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惊艳之二是题干要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同行、成长,追梦、圆梦”等关键词让高考选拔考试对考生情怀的要求如丽日晴空,光焰夺目。至于“时光瓶”的开启等写作指令,学生作文虚化或弱化都无伤大雅。
三、良好的导向
毋庸讳言,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我以为今年高考作文试题的“良好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价值导向:综合材料,今年高考作文的最恰切的立意应该是:胸怀家国,怀揣梦想,与时代同行。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器,有家国情怀,有历史责任,有未来担当,是每一个年轻学子应该具有的品质,应该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优秀的考生就是应该有大胸怀,大视野,大担当。这样的写作命题势必有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教学导向:淡化审题,让考生通过如何写来决胜考场;胸怀天下,不死读书,不读死书,让考生心关天下,通过视野情怀能力展示自己。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本是写文章根本。过去这一点做的不好,现在回来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今后就应该走这条路,让学生不止会吟咏风花雪月,而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识世界,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理性思辨,畅所欲言,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激发他们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
当然,由于作文紧扣社会热点,也有可能出现教学上押题和写作上套作的可能。今年湖南六校联考的作文题就与高考题有很大的相似度,不可避免会出现套作的现象。这是不足,但瑕不隐瑜。今年高考作文题是一个好题。
切实做“任务”
——2018高考全国Ⅰ卷写作题之“任务”解读
(雅礼中学语文备课组组长 张世程)
“猜中了!”“差不多就是那个题!”“写过了!”相信今天考完第一场,或者这个题一面世,不少学校不少人(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就这么欢呼。那是因为类似的题已经练过而且连过不少。
这里,忍不住要不合时宜地泼点冷水!的确,不同于曾经的湖南高考,全国卷一点儿也不回避热点,也丝毫不怕猜题押题和曾经练过。什么理由?试设想,一个平时写作不怎么样的考生,如果不是照搬好好打磨而成的优作,或者“抄袭”一篇与题目要求完全吻合的佳作,又能怎样?一定能得高分吗?关键还是要靠实力说话——长期以来生活阅读写作而形成的素养与能力始终是最重要的。显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切实的“长期任务”。
今年的各位考生,大多数就是“世纪宝宝”长成的。18年了,我们走在路上,“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从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会,从首次太空授课到“村村通”与“精准扶贫”,乃至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这些都经历过,可是否真切地关注过触动过思考过?更有未来的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又是否真心地了解过憧憬过展望过?如果一样也没有,就很容易写得看似“高大上”实则“假大空”,这样的文章多了,自然要让那个特殊的读者生腻提不起精神,纵是审美也会疲劳,审“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平日里的生活积累和读写思考,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一点儿也不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肯定是不能展开真实的“联想和思考”而真切为文的。这当然不只是素材积累的问题,更是要把“我”这一“个体生命”同社会、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命运连结起来,并且能“心有戚戚焉”,从而触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唯有如此,文章才可以真正出类拔萃。而这,刚好是高考选拔功能的体现,也正是体现语文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的要求。
接下来说说“关键任务”——“联想和思考”。命题特别突出“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里不妨分解为两点。
一是切实的“联想”。无疑要由材料“触发”联想。当然可以从一则或几则材料生发自己的联想,就是怕“大而空”。相反,如能读着读着材料,突然对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由此联想开去,由小及大,这是太好不过的事情了。如此一来,或许就能真切起来具体起来,而不至于大而空了。比如,现在还记得孩提时看电视播出汶川地震或奥运的某一幕,或者一直对网络普及有特别的了解和兴趣,或者对于那条乡村路拓宽硬化通了汽车颇感兴奋与激动,或者自家亲戚家接受了精准扶贫从而感受到希望与幸福,当然还可联想到相关的类似的有过切身体验的事情,这就找到了多么好的生发点。
二是切实的“思考”。应该是在联想基础上生发“思考”。那种不经大脑毫无逻辑思辨可言,只是唱一通颂歌的文章应该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命题中这样一句提示语不容错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意味着,把“际遇”“机缘”“挑战”“使命”这几个关键词连结起来,可以又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考逻辑:作为00后,我们已经或即将经历甚至亲身体验的种种,都是“际遇”,也给我们带来“机缘”,但也面临“挑战”,自然要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因此,我们理当把青春与生命放在这样一个大语境大格局里,思考应该有着怎样的责任与担当,或者如同一首校歌所唱的——“及时奋发精神,好担当宇宙”,让人真切地感觉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有关于生命成长青春律动与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协奏曲。而且越具体越切实越可践行越好,通俗地说,越“接地气”越动人——一如大地上茁壮出生机勃发的大树。
还有一个“情境任务”不可忽视。我们是否感觉高考写作的风向在变?不仅“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还在于努力推动“真实情境下的真实写作”。其实,我们学生也分明感觉到这有点像英语作文以李华的名义写点什么。单看课标Ⅰ卷,从2015的给小陈或其他人写一封信,到2017的向外国朋友介绍你所了解的中国,都是如此。而今年的“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是现在18岁的“我”跟2035年18岁的他们(他,她)进行一场切实的对话,你当然要将这个“我”(自己)摆进这样一种特定的对话情境里,你说什么怎么说,都要有一种合适的身份意识对话意识。至于要不要写成书信格式,倒是无关大碍。
好吧,光是说“切实做‘任务’”,就说了这么多,但还是有必要提起,明年的以后的高考写作怎么考,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还是“切实做‘任务’”。至于是不是仍能猜中押中题?想必有些难吧,总觉得心存侥幸的虚妄该是不切实的!而真的让不少考生背上一篇精心打造的“佳作”抄袭过去,那也是比较可怕的事情。所以从长期的读写生活到考场写作,还是要“切实做‘任务’”。这样才靠谱,才切实,才接地气。